欢迎访问汉海网,带你进入知识的海洋!

千古座右铭的名句(宁静致远淡泊明志是什么意思解释一下)

方应 分享 时间: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千古名句了,经常被人作为座右铭。它的意思是说:保持淡泊之心,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坚定走自己的路;保持内心宁静,才能排除外界干扰,让自己走得更远,直至抵达目标。

提出诸葛亮,在中国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是智慧的化身,他是谋略的代名词。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每读《出师表》中这段文字,一个忧国忧民、鞠躬尽瘁的老人形象,便浮现在眼前。

但因为各种原因,致使诸葛亮的理想未能得以实现。

所以,杜甫在成都拜谒诸葛亮祠堂时,留下了这样的感叹: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除留下著名的文章《出师表》外,还留下一封家书:《诫子书》。

《出师表》是一个政治家写给朝廷的,写的时候,心里肯定知道这是大家会看到的。

而《诫子书》是一个父亲给儿子诸葛瞻的,写的时候,心里只想着怎么将自己一生的经验告诉儿子。

所以,《诫子书》相比《出师表》,更具私人性质,更能看出作者的修为和才气。

现在,让我们拨开历史的烟云,走进诸葛亮作为一个父亲的内心世界吧。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淡泊 ”一作:“澹泊”;“淫慢” 一作:“慆慢”。

这篇文章很短,只有几十字。

可能是历代家书中最短的。

但它所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那些长篇大论,却丰富不知多少。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

要在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整篇文章围绕两个字:

一为“静”,一为“躁”,形成鲜明对比。

诸葛亮认为:“静”是做人治学成功的根本,而“躁”是所有失败的根源。

多么精辟啊!这对于我们今天的人们,仍然具有重大的启示。

文章一开始,诸葛亮首先提出两个字:

“静”与“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即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他是依靠培养内心宁静,以修养自己的身心,通过俭朴节约的生活,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是千古名句了,经常被人作为座右铭。

它的意思是说:保持淡泊之心,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坚定走自己的路;保持内心宁静,才能排除外界干扰,让自己走得更远,直至抵达目标。

在这里,又强调了保持内心宁静的重要性。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治学必须静心专一,而一个人的才能来自他的勤奋学习。

不加强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扩展自己的见识。

不明确学习目标,没有远大的志向,就无法在学问上有所成就。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自己的欲望,或消极怠慢,就无法激励自己,在修学上保持振作的精神。

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无法陶冶自己性情,磨炼自己的心性。

人是容易放纵自己的,人也是容易急躁的,而这是做人修学乃至作事业的大忌。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说完了上面道理,诸葛亮不再废话了,直接点出“少壮不努力”的后果:

年华似流水,随时光而飞驰,一去不回头。

而一个人的意志,也会随岁月、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被消磨。

少年壮志,有一天可能会最终如落叶,枯败零落。

自己没有多大才能,对社会又没有多少贡献,最终难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终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落魄的人生里。

那时候,再来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呢?

整篇家书,浓缩了诸葛亮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事业经验。

文章很短,但即使千古之后的我们读了,也如当头棒喝!

每一个希望自己人生有所成就的人,都应该经常读读这篇文章。

让自己在浮躁充满诱惑的社会中,时时告诫自己不能急躁,时时保持一颗宁静的心!

可能,这就是今天我们重读《诫子书》的最大意义吧!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