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定义,是指外出务工的农村人将孩子放在自己或亲戚家中,由祖辈或者亲戚照顾养大的儿童和青少年群体。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大规模的社会现象,源于中国改革开放开始。
留守儿童,你们还好吗?
留守儿童的定义,是指外出务工的农村人将孩子放在自己或亲戚家中,由祖辈或者亲戚照顾养大的儿童和青少年群体。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大规模的社会现象,源于中国改革开放开始。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城乡发展出现了巨大的差异化。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人的生活成本也开始增加。不少农村人为了能够养家糊口,不得不抛弃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前往发达城市或城镇谋求工作。
这些前去城市务工的群体,也被称之为农民工。从2000年开始官方统计的前去大城市工作的农民工群体人数已经超过了一亿人。每年留守儿童的群体人数保底也有好几千万。
如此庞大的留守儿童让人触目惊心,因为他们的成长环境远远不如正常的城市家庭。他们还小就缺乏父母的关爱,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社会悲剧。
假如从1980年中国第一批农民工潮开始算起,中国最老的那一批留守儿童,已经有四十到五十岁了。
这些留守儿童的独特人生经历,究竟对他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笔者从身边和网络上抽样调查了一些已经长大了的留守儿童们,从他们的发言中,我们来窥探一下留守儿童现在究竟过得怎么样。
以下列出的典型调查对象:
A先生,年纪29岁,漫画家,从记事起被爷爷奶奶抚养到初中,当留守儿童的时间为12年。
B先生,年纪35岁,待业,出生后不久即被亲戚家抚养,直到大学毕业后才跟父母同住,当了15年留守儿童。
C先生,年纪24岁,漫画助理,小学毕业后便去外地打工,当了4年留守儿童。
D先生,年纪28岁,游戏设计师,从一岁开始就被爷爷抚养,当了16年留守儿童。
E女士,年纪36岁,保姆,念初三时当了1年留守儿童。
F女士,年纪27岁,无业,念初二初三时当了2年留守儿童。
1.与父母的疏离感
B先生:我长期在亲戚家住,那些亲戚都把我当作累赘,我就像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父母从没有承担起抚养我的责任。等我长大了,他们却只想让我赚钱养他们。这让我很不爽。
C先生:我原来并不算留守儿童,但是我12岁的时候因为想学画画,父母不肯供我初中学美术,我只能辍学去外地的亲戚家住然后自己边做兼职边学画画。我和父母的关系也是特别不好。
E女士:我读初二时,我父亲突然心血来潮让我转学到另一个初中,结果让我一个人跑到人生地不熟的学校去学习,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这件事让我恨透了我爸。
2.校园欺凌以及家庭*的受害群体
B先生:学校里凡是开家长会,我这边从不会有家长来。学校里的人,全都看不起我。亲戚那边就更不用说了,我已经不知被亲戚骂过多少次。
D先生:我小时候也是一样,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没有家长护着,我甚至被班里的女学生给欺凌。
E女士:我初三那个时候,因为在外地住宿成绩下降,罪魁祸首的父亲反而怨恨我学习不用功,每次见面都是一顿臭骂。
3.身心健康得不到关照,身体健康状况不如同龄人
D先生:还小生病了,吃点药,吃不好就硬扛着。每天吃的伙食也是爷爷身上微薄的退休金,所以一个星期有一顿肉就不错了。
E女士:我小时候也是体弱多病,但是父亲从不关心。我现在身高一米五六,体重只有七十多斤。我以前念书时更加瘦弱。
主要在独立性方面比一般人强,因为他们从小就不怎么依赖父母。虽然这种积*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A先生:我觉得我能成为漫画家,或许也跟家里人不爱管我有关,我比较喜欢自由。
D先生:只是习惯了一个人处理各种事务罢了。抚养我的爷爷去世后,其他亲属都是我的绊脚石。
F女士:我在初二时就谈了男朋友,那个时候就觉得男朋友比父母靠谱多了。我从结婚到离婚都是一个人当家作主,不用看家里人眼色。
从上面的受访者发言来看,留守儿童的经历深深地刻在他们的骨子里并且给他们带来了不可磨灭的烙印。这个烙印终究是个伤疤,对一个人的*作用远大于正面。
无论如何,就算家里人没有给他们提供优渥的条件,他们依旧像野草一般坚强地成长了起来。
留守儿童们,现在的你还好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