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汉海网,带你进入知识的海洋!

明朝王守仁圣人(明朝的王阳明是什么样的人)

方应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可以称之为“圣人”的人,比如武圣关羽、医圣李时珍、杜甫等。这些人都在某个领域达到了巅峰,所以被后人称为“圣人”。

世人曾说:“德有所成,功有所言,谓之不朽。”不朽称为圣,所以“立德、立功、立言”三立称为“圣人三立”,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称为“圣人”。”

在中国传承史上,只有两个半人可以称为“圣人”。

晚清名臣曾国藩,半圣。

另外两个圣人,其中一个是孔子。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创造了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传承。他是当之无愧的圣人。

另一个人是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

王阳明是明代、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一直受到全世界名人的推崇。

后人称他为“学术之名者,天下之能臣。”

那么,王阳明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的人生有哪些精彩传奇的故事?

王阳明王阳明

一:生于不凡的王守仁王阳明生于1472年,明宪宗成化年间,浙江绍兴人。

和历史上大多数皇帝和历史名人一样,他的出身也非常传奇。

据说他妈妈怀了他14个月,一直没生。在他出生前的一个晚上,他的祖母梦见众神降临人间,从天上飘下来,怀里抱着一个全身红色的婴儿。

于是,王阳明诞生了。

按照现代人的观点,当时还在子宫里的王阳明发育得并不好,所以他并不着急。但是古代人封建思想严重。他们认为这个孩子与众不同,这个孩子将来一定大有出息,于是给他取名为王云,并给他取了一个比较吉利的名字——瑞云楼。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王阳明出生后,五岁才会说话,但他能记住爷爷读过的所有书。这应该是念念不忘的能力。

王云一直不说话,家人很着急。他们找了很多医生给他看,但是没有办法。5岁的王云只是不说话。

直到有一天,一个和尚路过王家,看到了王云。他摸着王芸的头,亲切地说:“好孩子,可惜了。”意思是“王云”这个名字说的是实话,不适合用。

爷爷恍然大悟,于是开始绞尽脑汁想改名字。根据《论语》和卫灵公的说法,他说:“知之,仁不能守之。他虽得之,必失之。”他把名字改成了王守仁。

自从改名后,王守仁突然开始说话。

从此,王家对王阳明的不凡更加深信不疑,都相信这个儿子将来一定大有前途。

事实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王阳明的未来不仅前途无量,而且大有可为,直接神圣化。

王阳明从小就开始表现出自己的过人之处。11岁那年,家里给他安排了一次考试,要他写一首以“遮月”为主题的诗。没想到王阳明想都没想就直接说出来了:山近月远,人行道比月亮大。如果一个人的眼睛大如天空,他应该看到山更高,月亮更宽。

所有人都惊呆了,这种表现完全可以归为“神童”。大家一致认为,这个孩子一旦长大,将来一定是官场上呼风唤雨的人物。

王阳明出身于官僚世家。他父亲的名字叫王华。他是成化状元,后来在南京做官,所以在家人看来,王阳明的前途一定是参加科举考试,中状元,然后做官,为国家做贡献。

但事实上,王阳明的理想真的是做官吗?

有一天,王阳明问老师:“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老师回答说:“像你的父亲一样,获得名声并为国家做出贡献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王阳明摇摇头说:“我觉得世间最重要的不是功名,因为功名是很平常的事,读书做圣人最重要。”

老师听完王阳明的回答,怔怔地看着孩子,心想:“这孩子一定是疯了。”

众所周知,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成功的人都是天才,不成功的人都是疯子。

此时的王阳明在老师眼里无疑是个疯子。

但是,不难看出,王阳明年纪轻轻的人生追求,就与世上大多数人不同。甚至可以说,他想成为“圣人”。在当时的人看来,王阳明的理想是独一无二的,别无分号。

没想到,王阳明野心勃勃,从小就立志成为“圣人”。

当时的明朝,政府腐败,内部叛军遍地,外部瓦拉部虎视眈眈。所以当时王阳明就有了报国的想法。他开始学习兵法,每天练武,并亲自出马到居庸关视察鞑靼的疆域,为将来国家的战争做准备。

王阳明15岁时上书皇帝:“臣愿率一万精兵征战沙场,直入贼窝,使天平在沧海中均分。”

可惜当时没有人关注这个15岁的少年,他的父亲却被吓得魂不附体。他的孩子将来都是状元,玩刀枪太危险了。

他的父亲极力阻止王阳明从事任何与军事有关的活动,所以在他17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把他送到南昌,并娶了朱的女儿。

此时的王阳明有点心灰意冷,理想抱负无法实现,家人也不支持他的理想,觉得婚姻没有意义。

结果新婚之夜,大圣把新婚妻子晾在一边,连人生的喜事——洞房也不做了,只是玩玩就不见了。

原来他结婚那天,遇到了一个道士,和老道士聊得很开心。聊着聊着,他说起了山里的一个山洞。结果他完全忘记了那天是他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还是岳父第二天亲自把他找回来了。否则,我们大圣可能无法在深山老林中生活。

二:文能治国安天下,上马平叛王阳明的家世,注定了他要走仕途之路。此外,他从小就被称为“神童”,所以他家里的人对他期望很高。

可惜他的仕途并不是很顺利。

弘治五年,王阳明第一次参加浙江乡试,也就是说,他升官了。但在此期间,他虽然在学业上有所进步,但更多的注意力还是放在了军事上。他骑马、射箭、练武,希望有一天能上战场。

紧接着,他没能参加孙山的进士考试。当时内阁首辅李东阳对他说:“你这次虽然没考上,但下次考试一定能中头奖。请为下一届高中冠军立个一等奖。”

王阳明微笑点头,拿起笔自如,不一会儿就完成了他的杰作,令朝堂大臣目瞪口呆。他们惊叹王阳明的才华,也嫉妒他的才华。

所以第二次考试的时候,因为被暗中打压,他又落榜了。这时他爸爸安慰他说:“这次我没赢。如果我继续努力,下次我会赢的。不要灰心。”

王阳明又摇了摇头:“你们都觉得考试不及格是耻辱。在我看来,并不是。我认为因为考试不及格而生气、心烦是可耻的。”

可见王阳明并不是很在意自己是不是状元。他只是想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一个征战沙场的机会。

状元,在别人眼里是莫大的荣誉和骄傲,他却不这么认为。

直到弘治十二年,王阳明终于以状元的身份开始了他的仕途

王阳明的仕途很不如意。一是因为他的才华确实很猛,当时朝中大臣都怕他。第二,明朝政治极其腐败,宦官当道。

直到郑德九年,当时当权的大宦官刘瑾被皇帝处死,王阳明才终于走出了自己的脑袋。从此,他展翅高飞,一发不可收拾。

他当时被调到江西。在任期间,政绩突出,当地民众对他评价很高。因此,他的成就引起了朝鲜大臣们的注意。

当时的兵部尚书王琼很看重王阳明的才能。在他的推荐下,王阳明升任王守仁,又升任都察院左都,兼南和江西巡抚。

王阳明虽然是文官,但也是武将。他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巫师。

有人评论说,在中国历史上,文人用兵最厉害的三个人是诸葛亮、王阳明和毛泽东。

当时中南部地区盗贼猖獗,势力强大。王阳明在任期间,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消灭了江西等地横行数十年的全部土匪。

这件事在当时非常轰动。当时一代赣南人都称他为仙人:“守仁将军皆文臣偏校,平数十年,远震天下。”

可见王阳明的军事能力之强,他不仅能考上进士,而且是文武双全的多面手。

到了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519年,宁王朱在江西发动叛乱,打算当皇帝。消息传到首都后,朝中大臣都惊呆了。只有当时的兵部尚书王琼信誓旦旦:“有了王守仁在江西,一切都不是问题。”

当时,王阳明正准备率军前往福建平定乱局,在行至江西吉安与南昌之间的凤城时,得到朱发生叛乱的消息,不等朝廷旨意,立即展开行动。

王阳明是学心理学的,所以他对人的思想控制的很好。他先是派人到处散布假消息,声称朝廷一共派了八万大军,加上自己一方,合起来一共十六万大军讨伐朱,攻打的老巢南昌。接着,他又劝说攻打南京,而朱却举棋不定,按兵不动。这时,王阳明利用了王宁的不活跃。

这期间,王阳明集结了三万大军。朱发现自己被王守仁愚弄后,王守仁没有给他更多的时间,直接率兵来到南昌,在湖与叛军展开激战。朱醒来后,他已经没有退路了,因为退路已经被切断了。

最后,宁王朱的叛乱被王阳明平息,朱被活捉。当时皇帝正走在半路上。我听说王阳明只用了35天就除掉了王宁,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恢复过来。

按理说,王阳明在这次平叛中功劳最大,应该升职加薪;不幸的是,当时蒋斌是皇帝身边的宠儿。他太了解皇帝的心思了。当时,明武宗正在亲自抓捕王宁的路上,不料半路跳出一个王阳明,打了皇帝一个措手不及。于是蒋斌希望王阳明释放王宁,然后武宗皇帝亲自造反,俘虏了王宁,满足皇帝的虚荣心。

要抓住王宁并不容易,王阳明当然不会轻易放过他。于是蒋斌告诉皇帝,王阳明和王宁是同谋,听说朝廷要出兵平叛,立刻背叛了王宁。

没想到,皇帝真的相信了蒋斌的故事。这个时候王阳明已经注意到朝廷的变化对他非常不利。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他只能请求皇帝告诉他,是蒋斌和皇帝平定了王宁的叛乱,这与他无关。他刚跑了趟腿。

郑德和蒋斌无话可说,但此时王阳明已经心灰意冷,这样的宫廷氛围实在不是他想要的。

王阳明因病辞职,不想卷入更多的政治纷争。

最终,王阳明的巨大贡献并没有得到朝廷的任何奖励或提拔。从此,他远离政治中心,潜心研究自己的“心性”。

直到明世宗统治时期,朝廷才正式承认王阳明当年的贡献,并授予他官衔和爵位。王阳明再次被启用,一直在兵部、尚书等要职为官。

王阳明和明朝大多数大臣一样,是文武双全的天才。他不仅是管理世界的天才大臣,也是战场上的勇士。

陶文的军事技能都很出色。纵观历史,大部分名人都能做到这一步,虽然最后结局不好,但至少得到了当时当权者的认可。

不幸的是,一位伟大的大臣王力可·阳明在嘉靖七年悲惨地去世了。

三:仕途不成功,知行合一的理想主义。王阳明是历史上的伟人,是与孔子并列的当代学者,是中国历史上的圣人之一。

然而,他虽然出身官僚家庭,但仕途并不顺利。做了状元之后,当时的国家大事都是宦官把持,国家大事腐败,唯唯诺诺。当时很多贤明的大臣都被陷害入狱。王阳明看不过去,上书皇帝澄清事实,从而得罪了宦官集团。

最后王阳明被捕入狱,被打了40棍。

最后,王阳明被直接发配到云南当地方官;但是,王阳明初涉官场,并没有接受这个现实。他继续给明武宗写信,揭露大太监刘瑾的罪行。

最终,王阳明再次被贬至贵州龙场驿任小职,其父王华也受到牵连,被逐出京城。

在去王阳明府的路上,刘瑾不打算放过他,派人千里之外杀了他。绝望中,王明阳留下了一封绝望的信,毅然选择跳入河中,这才侥幸逃脱。

之后王阳明在龙昌邑待了三年,这个地方的人还没有完全开化。一句“山川单薄,苗辽相依”是对这里最完美的描述。

虽然生活艰辛,但王阳明并不气馁。他按照当地的习俗教育当地人民,赢得了当地人民的爱戴。

也就是在这个艰难的时期,王阳明对“大学”的忠义思想有了新的认识。他认为“圣人之道,自给自足,实事求是者,犯错误”。

由此,王阳明创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创立了“心学”,也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王阳明心态很好。他并没有因为官场的失意而感到沮丧。相反,他开始在教育当地人的同时研究心理学。而且,他还创办了龙岗书院,传播自己的思想。其核心内容是“心即理”和“知行合一”。

他的洒脱状态,使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成为“圣人”的伟大事业中。

当时市场上的主流思想是朱的朱程理学,朱的思想影响了太多人。为了学习朱的“以物致知”理论,王阳明可谓废寝忘食,不知岁月。

有这样一个故事。据说,为了研究朱的学说,王阳明亲自跑到一片竹林里,在竹林里坐了七天七夜。他不知道时间的流逝,不吃不喝。在此期间,他对朱的思想产生了怀疑,他觉得朱说的不一定对。

所以,他大病一场,差点把鹤赶西;但这种启蒙给了王阳明很大的收获,也是阳明心学的起点,成就了王阳明的一生。

王阳明之所以能成为圣人,主要是因为他对“心学”的研究,这种研究是建立在朱的“以物致知”理论基础上的,并结合了儒、释、道三家的优点。它是唯物主义的思想理论,是对生活的反映,而不是空中的城堡。

所以可以传承给后代。

王阳明《心学》中主要有四句话:“无善而厌之体,有善而恶意之行。知善恶是良心,行善恶是事。”

意思是没有善恶之分的肉体只是行尸走肉,有善恶之分的人是有感情的完整的人。知善恶是良心,能除恶扬善是悟性。

一句话,就是教人做好人,为社会做贡献,不做恶。

即使是恶人也可以被教育。

王阳明认为:“天下没有不能改造的人。”他认为,一个人只要有德性,强化德性,就能教育所有的人。

据史书记载,王阳明贬谪贵州时,任职期间,途中遭强盗抢劫。但是,王阳明并没有派人去和强盗搏斗。他自己是一个军事指挥官,仅仅是一个强盗。他也不怕,只是下马镇压。

但是王阳明没有做到。他直接给强盗下马,叫他做个善良的人,为社会做点贡献。

然而,强盗之所以成为强盗,是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充满了邪恶,他们无法习惯这些原则。王阳明说这话时,强盗们突然变得像牛一样大,瞪着两只铃铛一样大的眼睛看着王阳明。“你说每个人都应该有良心,但我们做了太多坏事,这简直充满了邪恶。有没有良心?”

王阳明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和劫匪纠缠,而是对劫匪说:“你把外套脱了。”不明所以,强盗,反正做到了。

接着,王阳明让劫匪脱裤子,劫匪也愤然脱下。

但随后,王阳明的一句话让劫匪们傻眼了。他对强盗说:“把你的内裤也脱了。”

强盗盯着王阳明。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他很害怕。“这个人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吗?”他要对我做什么?”

王阳明用不容置疑的眼神看着强盗。慢慢地,劫匪的气势一落千丈,脸色开始变得不自然。他开始求王阳明:“大人,我不能再脱了。脱下来我多不好意思啊。”

强盗一说这话,王阳明开心地笑了,说:“你知道羞耻,说明你的良心还没有完全消失。所谓羞耻心,是你良心的一部分,你还是可以得救的。”

强盗突然意识到自己真的遇到了专家,他开始佩服王阳明,为了光明的未来抛弃了黑暗,于是不再是强盗。

王阳明在仕途上并不是很成功,但他的处事方式是遵从自己的内心,同时他又是一个善良而有良心的人。因此,他所到之处,都受到当地人的喜爱。

无论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都一直洒脱面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些都是洒脱的“心学”精神的体现。

他在朝廷立下大功后,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认真分析形势。得知皇帝和朝臣对他不满后,他并没有心生怨恨,而是暂时放弃了所有的家业,专心于自己的哲学思想。

临终时,王阳明重见光明。他对周围的人说:“这心是亮的,那我能说什么呢?”这说明了他的坚持。

千百年来,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无数的名臣和辉煌的历史人物,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为后人照亮了前进的道路;然而,真正的圣人只有两个。

王阳明就是其中之一。

四:千年前出了一个圣人,一生跪拜阳明。王阳明曾在稷山书院讲学。他常说这句话:圣人心明如镜,不沾尘埃。普通人的内心充满了污垢和杂质,需要刮磨才能去除裂痕,才能见尘埃。“传播他的思想。

嘉靖六年,两广爆发起义,朝中许多大臣不知所措。这时终于有人想起王阳明当初的丰功伟绩,于是请他出来打压。

遗憾的是,王阳明虽然出山镇压起义,却死在了归途中。临死前只给弟子留下一句话:“此心光明,我能说什么呢?”

嘉靖年间,王阳明不被嘉靖皇帝喜欢,所以他的学说在当时没有流传,甚至在他死后,谥号也没有。

王阳明心学真正开始发展是在万历时期。

万历十二年,王阳明享有了拜孔庙的资格,真正开启了他的圣人之路,真正实现了他“读书当圣人”的人生理想。

明末,阳明心学真正开始在华夏大地传播。梁启超先生的后人对王阳明评价很高,梁启超说中华文明的传承只有“二圣半”。

王阳明心学甚至传到了欧洲和日本,间接实现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日本的崛起。

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当时有一个叫东乡平八郎的日本海军上将,他用远比俄军少的军事装备,硬生生打败了当时嚣张的俄国人,成为日本的民族英雄。

在庆功宴上,所有人都称赞他,说他重生成了战神,但他清楚地知道,这场战斗的成功不是因为他。

他做了一个动作,他把别在腰上的腰牌给大家看,上面写着一句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说明王阳明的学说影响很大。

从此,日本人开始推崇王阳明,他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被无数日本人所称道。

蒋介石曾说:“日本偷了‘致良知’哲学的口水,改造了日本,统一了四分五裂的封建国家,成为今天占统治地位的民族。”

由此可见王阳明心学对日本的影响有多大。

后记:王阳明是圣人,这是后世无数人的共识。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政治上无疑也是失意的,因为他得不到掌权者的重用,但他却能融会儒道佛三教,开创心学思想,流传千古,影响后世无数人。

他是公务员,能治理国家;他也是一个能杀敌的武将。他也是“心学”理论的开创者。阳明心学对后世影响深远。蒋介石输给省后,把一座不知名的草山改名为阳明山,可见对他的敬仰程度。

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甚至说:“21世纪将是王阳明思想的世纪。”

中华文明有三仙:德、功、言。

王阳明做到了。他可以和孔子一起做圣人。他很棒。他是一个真正的圣人。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明朝王守仁圣人(明朝的王阳明是什么样的人)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