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未来的你下载mp3,送给未来的自己的一句话。小编来告诉你更多相关信息。
亲爱的未知几岁的小陈同学:
近况如何?不知此刻读信的你,依旧是象牙塔里捧读诗书的大学学子,是辛苦付出后已经成功“上岸”的研究生,还是已经在理想的工作岗位上充实地忙碌着呢?但无论现在的你扮演的角色如何、年纪如何,我都想要把“现在的我”,一个北京冬奥志愿者的心里话,讲给你听。
2022年1月20日到2月24日,一共36天,72个昼夜,864小时,51840分钟,我在闭环里度过了一个尤其难忘、如此特别的冬春之交,犹记得除夕夜的热闹、开幕式的惊艳,以及一个个平凡志愿工作日所盈溢的无比的充实。兴奋、疲倦、充实、感动,一帧帧画面从脑海闪过,凝结成这段难忘时光里熠熠闪光的记忆。
盛大的赛事中,我和许多志愿者一样,都不是聚光灯下的焦点,也不会像运动健儿在冰雪中奋发参赛时那般牵动人心。我们就像那些最闪耀光芒周边的星火,“星火虽微,永恒绵长”,我深知我们的微笑、我们的服务也能成为冬奥会上一道足够美丽的风景,于是,小小的我,便努力让自己这一束小小的星火散发光与热。
我想和你分享我志愿工作的日常,叙述有些流水账的意味,但这些记忆的每一个片段于我而言都是珍贵的、深刻的:早上6:10接到核酸点工作人员的电话,立刻与外籍客人进行核酸事项的沟通,确认航班信息、离境核酸报告的采样时间,其他两位志愿者小伙伴也同时联系CLO和其他专班负责成员;7:00洗漱完毕后立刻打开电脑,核对最新入住客人信息、医疗卫生组的疫情防护数据,更新各项数据;吃上几口早餐然后穿戴好防护设备,8:00从10层出发走到3层核酸点进行当日采样,接着为一天2次的奥组委住宿简报拍摄素材,结束后再走回10层房间,消毒、写简报、观察数据……从傍晚一直到23点、24点,所有的专班工作人员都需要一起“蹲守战线”,通知尚未进行采样的宾客进行检测……当一切工作完成,大家互道晚安和辛苦,带着甜蜜的倦意进入梦乡。
这就是我的一天,也是千百个志愿者不同但又类似的一天,有辛苦、紧张、疲惫,但更多的是坚守、奉献、充实。身处闭环之内,我与外界在物理意义上彻底地隔离开来。与赛事场馆或者媒体中心的志愿者伙伴相比,作为住宿领域志愿者的我,无法直接地被“看到”、被“听到”,但“隔离”不是“隔绝”,但每一次奥组委和学校老师的关怀都让我们觉得温暖,每一次中国健儿在赛场上的精彩表现都让我们感动,纵然是无法身处闭幕式现场、无法与自己喜爱的运动员有上一次近距离解除,甚至是因为闭环疫情管控和外国朋友合照也成了不可能的遗憾,我都依旧在自己的岗位上收获了太多太多。我记得虎年立春过后的某一天,恰逢西方情人节,我和志愿者伙伴们收到了专班工作人员送来的玫瑰;我记得电话那一头,外宾用生涩但可爱的中文对我说的每一句“谢谢”;我记得简讯里老师和朋友发来的关心与问候,记得远方千里之外,家人打来视频电话时眼中写满牵挂与温柔的目光……
当然,我还记得,刚刚二十一岁的我,这个离乡已经一整个年头,戴着N95口罩、为一场也许连她影子都不看见的盛事而忙碌的青年,有了一个新名字,冬奥住宿领域志愿者。我的工作,很平凡,甚至枯燥:记录所有在闭环酒店人员的信息,一增一减不可有差错;登录为冬奥防疫工作专门设计的系统,打开若干类表格,将更新的若干类数据一一填写;用笔书写,也键盘敲击,写下各类简报,洋洋洒洒几千字;接到酒店人员的电话,话筒的另一端是汉语、外籍宾客或夹杂一点异域风情的英语,我会用不太漂亮的英语口语为他们协助沟通……
在这个中国历经百载春秋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时代,在这个病毒席卷我们生存的蓝色星球的时代,我所有被赋予的使命都牵系着我的国家、我的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历史。恍然间,看见玻璃窗上的自己,看见身着厚重防护服的医疗工作人员,看见不远处鸟巢发出的柔光,我觉得自己也在书写,也在燃烧,像笔、像炬火,力透纸背、炽烈灼灼。
我觉得,我和其他志愿者伙伴一样,每一个“我”都是微小的星火,所有的光和热汇聚在一起,也就成了太阳、成了银河,永恒而绵长。
大好的时光,既然要燃烧,不如投掷到光火更明烈的地方去吧。几万个“孩子”面庞的中国青年,正在为一场代表着全人类和平与友谊的盛大赛事而奔赴忙碌,辛苦自然有,但我们甘之如饴。我们便是光,不必等候炬火。
亲爱的小陈同学,我就写到这里啦。言语有限,词不达意,希望你记得我的故事,希望你也继续拥有一份热忱和朝气,希望你和我一切都好。
(作者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学生陈璇)
青年编辑:北京第二
外国语学院老师杨旭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