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模样,
取决于你凝视它的目光。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的一则关于苏轼一生轨迹的视频,让无数网友看到破防。
有人感慨,现在交通这么便利,自己去过的地方都屈指可数。
而从前,书信远,车马慢,苏轼的足迹却遍布大半个中国。
究其原因,苏轼人生中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被贬、流放的路上。
他走过山川湖海,见过大漠孤烟,尝过悲欢苦乐,也经历过生离死别。
他的一生,有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但哪怕是最失意的时候,他写下的诗里,也没有抱怨和苦闷。
4
- 公元1082年,苏轼游赤壁矶。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当苏轼来到赤鼻矶时,他被贬到黄州已经两年有余。
作为一个有满腔抱负,却一直被打压的文人,苏轼心中自然是愁绪万千。
但他意识到自己的悲惨处境后,并没有沉溺苦海,自伤心志。
而是把个人的情绪放置在了历史洪流中去比较,如此一来,失意也好,坎坷也罢,又算得了什么呢?
古往今来,多少王侯将相化为土,最后和普通人也没什么分别。
而我们终其一生所求的名利、权势,也不过是镜花水月一场空。
那么,又有什么比开心地活在当下更重要的呢?
有人说:“人生本是一场空,来时一丝不挂,去时一缕青烟。”
在这过程中,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真谛,超脱飞扬才是生命的答案。
谁若能真正想到这一层,便能不役于物,活得自在逍遥。
字里行间,永远是始终如一的豁达。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苏轼的脚步,一起去感受他那坎坷而又达观的一生吧。
1
- 公元1074年,苏轼因对新法不满,又无力改变,自请调任密州。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望江南·超然台作》
熙宁七年,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调任密州。
次年八月,他派人重修城北旧台,并将其命名为“超然台”。
而超然二字,说的便是当时苏轼心境的转变。
调任密州后,苏轼怀乡思故,有些郁郁寡欢。
直到登上超然台后,看到满城的春花开得明媚动人,千家万户在烟雨朦胧中若隐若现。
他的内心也逐渐变得开阔澄明。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真正有大智慧的人。
因为他明白:与其自寻烦恼,不如乐在当下。
毕竟,没有谁的一生,永远欢声笑语,永远阳光朗月相随。
若是一遇到困境,就将自己困锁围城,人生就会错失很多风景。
只有敞开心扉,着眼当下,才能透过生活的苦闷,窥见那些细碎的微光。
2
- 公元1075年,苏轼在密州围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首词,同样是苏轼在密州时所作。
如果说,上一首词,照见了苏轼的豁达,这一首,则照出了苏轼的侠气。
在白发渐生的年纪,他也不惧猛虎,决定亲自射杀它,一展当年孙权的英姿。
在不被朝廷重用的时候,他所思所想,还是驰骋沙场,报国杀敌。
在命定的轨迹面前,他从不屈服,活得意气风发、鲜活明亮。
其实人生,无非是一场与自我的较量。
如果过早地选择了屈服、躺平,那么过不了多久,人就会活得暮气沉沉。
因此,活着总要有点热爱,有所坚持。
哪怕再苦再难,也要活得热气腾腾,才能无愧于此生。
3
- 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被贬黄州。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公元1080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这次被贬,对苏轼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打击。
但他的人生,也在这里完成了蜕变,诗作创作更是达到了的巅峰。
余秋雨先生曾说道:
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苏轼初入仕途时,嫉恶如仇、高昂激转,被贬黄州后,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整个人变得平静坦然。
有一次,他游蕲水清泉寺,看到一去不返的光阴、流水,他不再只是感慨,而是从中悟到了另一种向上的动力。
他不要纠结人生艰苦,不要叹息韶华易逝。
反而从这一地鸡毛的生活里,寻找到了别样的乐趣。
正所谓:失意不失志。
虽然年华会老去,但只要心中的光不灭,人生就会有生生不息的希望。
5
- 公元1083年3月,苏轼在往返沙湖的途中遇雨。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余秀华曾说:“一个能够升起月亮的身体,必然驮住了无数次日落。”
而一个能在大雨中闲庭信步的人,也必然扛住了无数次风吹雨打。
写这首诗时,苏轼被贬到黄州已经有三个年头了。
由于被贬,没有俸禄,他一介文人,只能放下笔杆,拿起锄头,靠耕种荒地自给。
日子是可想而知的艰辛。
可是外界的风雨再大,都丝毫不能影响他内心的豁达。
纵使成了一个农夫,竹杖芒鞋,他也依然步履从容,活成了中国文人的榜样。
《菜根谭》里写道:“众人以顺境为乐,而君子乐自逆境中来。”
人生免不了失意与坎坷,一味咀嚼其中的痛苦,只会让人生变得苦涩难言。
不如秉持一份君子心态,难而不怨,苦而不诉,在不为人知的岁月里,默默强大自己的内心。
6
- 公元1083年夏,苏轼幽居乡村,寄情山水。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乱蝉、衰草、白鸟、红蕖,处处映照着雨后乡村的景象。
苏轼在这一片宁静幽远的景色中,活得从容快意。
这样明快的诗句,很多人不相信,这竟是苏轼被贬黄州三年后所作。
若是换了旁人,被朝廷弃用这么久,只怕是愁也愁死了。
但是苏轼,一直被流放,字里行间,却没有怨恨,有的只是一副平和的心态。
而这,也让他成为了超越那个时代的存在。
人活于世,最要紧的就是要做到心平气和,宠辱不惊。
心气高了,做人就会张狂;心气低了,人生也就失去了色彩。
唯有固守内心的平和,才能让你在喧嚣的尘世中寻得一份宁静,发现生命的另一种丰盈。
7
- 公元1083年深秋,苏轼在东坡雪堂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夜归临皋》
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的心境已经越来越平和。
苏轼初来黄州时,虽然也乐观,但性子上始终有些锋芒和棱角。
经过几年的磨砺,他在心境上,变得愈发洒脱。
农耕时,他俨然就是一个老农民,勤恳地耕种。
种地累了,就去城里喝酒。喝醉了,干脆以天为被地为床,躺在草地上就睡。
等到他睡醒时,已经半夜了,守门的家奴早已呼呼大睡,怎么叫都叫不醒。
苏轼也不着急,索性就倚着手杖听江声。
在最低的境遇里,他将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人生。
其实,谁的一生,没有经历过风浪。
不同的是,有的人,一经历风雨就沉了船;
有的人,却活成了一颗蒲公英,被风吹到哪里,就在哪里落地生根。
苏轼成为了后者,愿你我也能学习他的生活态度,于低谷中修行,于岁月中洒脱。
8
- 公元1084年,苏轼结束了四年多的谪居生涯,被任命为汝州团练副使。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林清玄曾说:“清欢是生命的减法,是生命里最有滋味的情境。”
对于苏轼来说,最简单的日子里,就藏着人间的清欢。
苏轼在黄州时,自己造了一间简陋的屋子,并将其命名为“雪堂”。
为了给雪堂增添色彩,他在雪堂的四壁画上了森林、河流及渔夫垂钓的景致。
雪堂外面,他又特意栽了一棵柳树,和一些青翠的毛竹。
暑热时,他就在柳树下边乘凉、打盹。
有一段时间,他特别喜欢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于是就自己编了曲子。
买不起乐器,他就用竹枝敲击牛角,谱出了一首美妙的乐曲。
总之,他总能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到乐趣。
在最简陋的环境里,他也能过出神仙般的日子。
而芸芸众生的我们,为物欲忙,为名利往。却忘了,简单朴素亦是美好。
人生的诸多烦恼,因为我们想得太多,而忽略了真实的生活。
真正活通透的人,都懂得从容度日,与山水共清欢。
把平淡的日子,活得优雅而高级。
9
- 公元1085年,苏轼被召还朝,与王巩会宴。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
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
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同时被牵连流放的还有他的好友王巩。
几年后,王巩北归,苏轼为他接风洗尘。
席间,有一个叫寓娘的女子随侍在王巩身侧,苏轼问她:“岭南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
寓娘却淡然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这八个字,也成了苏轼一生心境的写照。
苏轼被召还朝后,看到了旧党执政后的诸多腐败,他上书言明,又遭到了旧党势力的迫害。
为此,他被贬到了距京千里之外的惠州。
到了惠州后,他没钱买肉,只能买一些大家都不要的羊脊骨。
他便特意研究了一套烹饪之法:“煮熟热漉出,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焦食之。”
此外,他喜欢喝酒,于是便四处向人打听酿造之法,自己酿酒喝。
他还在一个小山坡上盖了一个精细的房子,准备在此安家。
朝廷的人却见不得他过得好,一声令下,又将他贬去了儋州。
但他们却低估了苏轼随遇而安的本事。
到了儋州后,他在那里办学堂,带领当地人读书、识字,开辟一方文脉。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苏轼走到哪里,哪里便是他的第二故乡。
每个人的人生就像是一场长途跋涉,这途中,多的是高山峡谷,暗礁险滩。
若想要顺利地走到终点,最好的办法,就是随其自然,随遇而安。
10
- 公元1100年,苏轼遇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苏轼开始回首自己的一生。
他这辈子,几经磨难,几多坎坷,到老了,仍旧像一叶漂泊的孤舟,居无定所。
但是在他看来,这些苦难都无所谓。
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被贬之地,流放之所,一个比一个偏僻,本应是他避之唯恐不及的伤心地。
他却说,这里有他最一生最成功、最美好的回忆。
林语堂曾评价苏轼说:
苏轼最大的魅力,不是让内心被环境吞噬,而是超出环境,以内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
哪怕生活给他再多的失意、坎坷,他都丝毫不减豪放本色。
他用后半生教会我们:
生活的模样,取决于你凝视它的目光。
你若汲汲痛苦,自然晦暗难明;
你若看得清明,自然万物明朗,未来可期。
人生是好是坏,全在你的所思所想。
▽
苏轼这一生,风雨多,晴天少。
他22岁丧母,30岁丧妻,31岁丧父,44岁自己也差点死在狱中。
虽然后来被人求情免了死罪,但45岁以后,他就一直奔波在被贬的路上。
这样起伏的人生,一直持续到他66岁,走到生命的尽头。
从这些经历来看,他的一生是非常悲惨的。
但是他奇在奇在,能将这段苦难的人生,活得极其精彩。
骤然跌落低谷,他坦然接受了命运;几次三番被贬,他便随遇而安,寄情山水。
他的世界满目疮痍,他就在心中修篱种花;
他让自己开心的同时,也把快乐的种子撒向了世界。
他死去的若干年后,在遥远的西方,曾评选了12位“千年英雄”。
苏东坡,成为了当年唯一入选的中国人。
如今,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那份乐观与豁达,必将传承下去,治愈无数个像你我一样迷茫的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