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和中东地区的互动频率提升非常明显。无论是国家领导人之间的面对面会晤,还是大型企业签署为期数十年的液化天然气长期购销协议,都说明中国和中东国家的关系正迎来可喜变化。
外界不少人因此认为,中国正试图取代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
产生这种想法并不奇怪,因为中东对中国而言,的确可以算作一个打通国际循环的战略支撑点。
中东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全球绝无仅有的地缘中心和能源中心“二合一”的地区。
首先纠正一个误区,中东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地理术语,而是过去欧洲以自己为中心,将欧洲以东的地区划分为近东、中东和远东。远东就是包括中、日、韩在内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中东则是指亚非欧三洲的结合部,该地区周边有红海、地中海、波斯湾、黑海、里海,因此也被称作“三洲五海”之地,交通四通八达。
于是自古以来,中东就是各方势力必争的战略要地。中东不仅是埃及文明和两河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起源地,位于中东的耶路撒冷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三大宗教的圣城。古代人宗教狂热的程度不是现代人可以想象的,历史上欧洲的十字军就曾在中东地区展开大规模的屠杀。
如果说现代中东冲突不断一半是历史和宗教遗留问题,一半就是完全的人祸。现在的中东,真正有历史渊源的国家屈指可数,其他绝大多数国家都是西方势力遗留下来的“人造国”,西方刻意制造了该地区的宗教矛盾和国家矛盾。比如当下因举办世界杯风头最盛的卡塔尔,此前就被葡萄牙、荷兰和英国轮番统治,1971年才宣布独立,其斥巨资修建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总共收藏了来自其他国家几千年来的数万件珍品,但博物馆中竟没有一件展品来自卡塔尔本土。要不是卡塔尔拥有丰富的能源,这样的国家就算不被外部入侵,恐怕也很难避免内部冲突,更遑论举办世界杯这样的超大型赛事。
因此,中东地区的大多数国家要么内外纷争不断,要么就像卡塔尔、阿联酋一样小国寡民,真正有实力在中东纵横捭阖的国家理论上讲只有五个,分别是以色列、埃及、伊朗、土耳其和沙特。其中,沙特的国情最为特殊,和中国未来的关系发展也最具前景。
沙特,全称沙特阿拉伯王国,从名字我们就能看出该国还处于比较落后的君主专制政体,而其他四国最起码在政体上都属于现代国家,但沙特丰富的石油资源让他国望洋兴叹。
对外,石油资源让沙特拥有相当的国际话语权;对内,沙特王室可以用石油美元体系带来的巨大利润安抚国民,维护落后的专制政体。目前世界最大的石油生产公司就是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拥有世界最大的陆上油田和海上油田。可以这样说,只要沙特出产的石油数量稍加变动,立刻就会引发世界局势的震荡。
就算从阿拉伯世界的角度来看,沙特的地位也是独一无二的。阿拉伯半岛总共只有300万平方公里,沙特一国就占了225万平方公里,在卡塔尔、也门这些国家看来,沙特简直就是个庞然大物,称沙特为阿拉伯世界的领头羊并不夸张。
因此,对中国而言,无论是从国内能源安全还是从国际统战需要的角度来看,沙特都是不可替代的合作伙伴。如果说一场关键的国际棋局正以中东为棋盘展开厮杀,落子沙特就是盘活整场棋的“妙手”。
而中国当仁不让地把握住了这一步。近日中沙两国元首亲自签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议,商定每两年在两国轮流举行一次元首会晤,中沙两国关系可谓突飞猛进。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沙关系正在急转直下。
此番美沙关系恶化的导火索是仍在持续的俄乌冲突。本来,美沙关系此前就已经因为美国指控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下令杀害记者贾迈勒·卡舒吉而转向僵硬,今年因为俄乌冲突带来的实际利益分配不和更是让沙特忍无可忍,极其生硬地拒绝美国要求其增加石油产量的要求。
在俄乌冲突中,俄罗斯方面最大的底气就来自于对欧能源出口,试图以此要挟欧洲就范。在冲突持续的大半年时间里,欧洲可谓是“元气大伤”,法国、德国这两个欧洲的核心国家都在苦苦支撑,国内人民怨声载道,甚至国内支柱产业都有向外转移的趋势。
连法国总统马克龙都不得已前往美国,与拜登商讨加速解决俄乌冲突的方案。由于能源价格连续翻番,欧洲人民比起“维护民主”,更在意自己在这个气候反常的冬天是否会被冻死。
因此,欧美非常期待沙特等国增加石油产量,将高企的能源价格打下去,以此缓解各国内部的通胀压力。
但事情并未朝着欧美设想的方向发展。就在美国中期选举即将到来的今年10月,以沙特和俄罗斯为首的“欧佩克+”决定自11月起大幅减产,随即国际油价便创下今年3月以来的最大涨幅,这无疑给欧洲的能源困境雪上加霜。
美国对此反应激烈,称沙特此举是“站在俄罗斯一边”,警告沙特会重新评估美沙关系,叫嚣着要让沙特“承担后果”。
对此沙特只是表示,不接受美国发号施令,减产举动没有任何政治动机,纯粹是经济因素。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欧盟对俄原油海运出口禁令正式生效,并对俄原油实施价格上限的前一天,12月4日,“欧佩克+”再次召开部长级会议,决定维持现有减产政策。这简直就是连半分情面也不愿卖给欧美。
无论沙特在初始规划中有没有政治方面的考量,“欧佩克+”减产的举动都切切实实影响到了国际政治形势。英国《金融时报》就感叹道,“欧佩克+”减产是中东产油国和美国政府的“重大决裂”。《金融时报》此言并非耸人听闻。
国际社会的共识是,美国霸权的基石是“石油美元”体系。只要人类仍在使用石油,仍通过美元结算,美国就可以无限印钞,以此光明正大地掠夺那些资源不够丰富的国家。
沙特作为一个需要石油美元稳定局势的国家,本来与美国的合作是双赢局面,可自从非常规油气革命后,美国成了油气净出口国,这就和沙特等国反而形成了竞争关系,美国自己动摇了自己的石油美元体系,双方矛盾迟早要爆发。
而取代美国成为海湾石油最大消费国的,正是此轮在中东外交中大放异彩的中国。
因此,现在回过头看,此番中沙关系加速深化带有相当的必然性。
但我们也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美国在中东地区仍然拥有巨大的影响力,虽然与美国未来的长期竞争关系决定了沙特等国不会继续奉行向美国“一边倒”的策略。但同样的,指望短期内中东国家完全倒向中俄也不切实际。
可以这样说,沙特与德国目前的处境颇为相似。这两个国家之所以享受到了大量的时代红利,正是因为它们擅长“左右逢源”,在中、美、欧、俄四大全球力量之间开展“平衡外交”。从经济角度看,沙、德两国可以从中国身上获得不小的经济利益;但从安全角度看,两国相对孱弱的国防仍需要美国提供军事上的保护。
因此,对沙特等中东产油国而言,继续在各大国之间“八面玲珑”才能使其利益最大化。
大国政治即资源政治,资源政治的核心是能源政治。中国要实现大国崛起,保障能源安全是基石中的基石。
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能力把握时代机遇,处理好与能源输出国之间的关系,在大风大浪中纵横捭阖,走好复兴征程上的每一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