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琪
巴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都城,其中地处长江、嘉陵江交汇地的江州城(今重庆渝中区),是有记载的最早一座城池。重庆就是在这座帆樯蚁聚、商贾云集的城池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渝中区也被称为“重庆母城”。
母城旧事中,不得不提湖广会馆。典雅古朴的湖广会馆紧邻长江边,位于东水门大桥之下与朝天门码头近在咫尺,见证着人的迁徙。重庆曾有过多次移民,不同移民群体在迁徙中流变成为新的文化积淀与形态。明清时期,战乱纷飞。巴蜀地区遭受重创,人口锐减。清政府在耕地所有、赋税收缴、农耕用具提供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流入四川,其中“湖广填四川”人口迁徙活动尤为著名。
湖广会馆外观 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由作者提供
这些移民为重庆带来了发展机遇,也糅杂出了新颖璀璨的文明。据考证,如今的四川话,重庆人引以为傲的火锅,都由当时入川的移民所带来。湖广会馆作为来自湖广的移民祭祖、留宿、议事、娱乐等重要场所,凝聚了先民对自身本土文化的传承与信念。依山势而建的宏大建筑群,气派地站在东水门城墙之上,黄色封火墙与错落有序的院落来自徽派工匠之手。门前高大威猛的石狮子透射出昔日的辉煌与荣耀,院内“禹王宫”的门楼气势恢宏,木结构悬山式小山瓦顶的风格为中国明清时期南方建筑艺术的代表。木材原料专门从湖广运来,意为不忘家乡。几百年前的湖广会馆在每年正月十四都要举办禹王庙会,祭奠禹王,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湖广会馆老照片
禹王宫大殿后面依山而上,便是齐安公所和广东公所。齐安公所又名帝王宫,由湖北黄州府移民修建。这两大公所最有看头的就是它的戏楼。会馆的情致与精致都在这戏楼之中。戏楼额枋的浮雕、镂雕装饰美轮美奂,栩栩如生。其题材主要为龙风、奇花异草和以西游记、西厢记、封神榜和二十四孝等戏剧故事为依托的人物雕塑。
禹王宫
原来光禹王宫就有13座戏台,曾有“戏台九重,台台不见面”的美誉,如今,整座湖广会馆现存四座戏楼,其中广东公所的戏楼保存得最完好精美。旅人坐在其中,依稀能回到当年文人雅士与官商富豪们坐在楼中等待一场大剧上演的情景。
戏楼
雕刻装饰
这座完整大气的会馆也曾因年久失修和人为因素而满目疮痍。大量精美木雕、石雕被破坏,殿堂与楼阁损毁严重,还要面临着火灾、白蚁、危房倒塌等不安全隐患,整座会馆建筑群随时都可能面临颠覆之灾。上世纪80、90年代,渝中区旧城改造,筹划修建东水门大桥的隧道引桥之时,原本的计划是拆除东水门城门以及城墙,这对位于同片区域的湖广会馆面临去留抉择。在经过多方研究论证之后,东水门城门和城墙也最终得到保留,湖广会馆得以留存。
1999年2月,重庆市文化局牵头,协同重庆建筑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主导修复设计方案进行整体建筑修复。期间,市政府大力支持,世界银行贷款解决巨额修复经费,意大利ARS公司作为专业的文化遗产保护咨询公司参与修复工作,历时多年后,“修旧如旧”湖广会馆再次展现在人们面前,续写历史。
湖广会馆内景
湖广会馆内景
渝中区的另一条文化之路是山城巷。它临崖而筑,直面长江。明清时期是连绵不断古老居住街区,至今保留了几百年前院落、吊脚楼建筑风貌。重庆开埠时期,它紧邻外国领事租界地,许多国外人士在此定居。抗战时期,又成为了抗日将领的官宅区域,因此这里留存不少近代西洋建筑,是重庆“母城”的重要记忆。
山城巷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二十世纪初,法国传教士曾在山中立杆点灯,为路人照亮回家的路,因此得名“天灯巷”。往后家家户户灯火如星的美景,如同一条腰带缠绕在母城的半山腰上,令人向往。1972年,它正式更名为“山城巷”。
山城巷
沿着层层叠高的地势爬坡上坎,石板坡透着街巷原始的肌理,重庆山城风貌与烟火气息在此传递,坡上有座石库门建筑的三层小楼,气势豪迈,便是大名鼎鼎的“厚庐”。
厚庐原为抗战时期四川军阀刘湘下属蓝文斌师长官邸。厚重的上海石库门建筑,与当时的明清民宅形成鲜明对比,细节处中西合璧,保留了东方韵味与海派风情,经过修复后,依旧彰显着昨日风华。
厚庐
顺着居民区往上,欧式建筑群出现在眼前。富有百年历史的天主教堂——仁爱堂保留了欧式尖顶与十字架。1902 年,仁爱堂医院建成,为仿罗马式两层围廊建筑,它紧邻仁爱堂修道院。1944年,仁爱堂改名“陪都中医院”,即重庆市第一中医院的前身。
仁爱堂与钟楼
近年山城巷改造后,在它周边打造了一座“荒野花园”,经过花卉设计师的巧手,布置出别致的“花瀑”等景观,将尘封已久的百年前教堂地下室、钟楼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
由于地势颇高,视野开阔,人们能从这里俯瞰长江和珊瑚坝。
荒野花园
山城巷俯瞰长江
山城巷两头,连接着重庆“母城”渝中的上下半城。如今的它不止是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怀旧街区,各种创意集市、画廊与咖啡馆带来了时尚气息,也为重庆的文化江湖增添光彩。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