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小说《鹿鼎记》上来就在说一个案子,这就是庄廷龙《明史辑略》案,《鹿鼎记》中所说的朝代虽然是在康熙朝,但是这起案件却应该不折不扣的记在顺治皇帝的账上。
对于清朝顺治皇帝,我们对他的印象大多来自清宫戏。大多数人认为,顺治皇帝只是个为了董鄂妃抛弃皇位出家为僧的多情皇帝而已。
其实历史中的顺治皇帝并不简单,白寿彝对他的评价是八个字“乾纲独断,锐意更新”,这完全是一个对强势皇帝的评价,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那些认为顺治是个好欺负的软柿子的人,应该改变一下对这位皇帝的认识。
顺治帝福临是个刻苦学习,想要励精图治的帝王。
《清世祖实录》中记载了他曾经说过的两句话:
“朕极不幸,五岁时先太宗早已宴驾,皇太后生朕一身,又极娇养,无人教训,坐此失学。年至十四,九王(多尔衮)薨,方始亲政。阅读诸臣奏章茫然不解,由是发愤读书。每晨牌至午理军国大事外,即读书至晚,然顽心尚在,多不能记。逮五更起读,天宇空明始能背诵。计前后读书读了九年,曾经呕血。”
“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尽是少年人。”
从这两句来看,无不显示出顺治皇帝对于中原文化的热爱,还有他刻苦学习的决心,这些对他的后辈,康熙、雍正、乾隆都有着很深刻的影响。
顺治帝博闻强记,对经书也颇有研究,他尤善于思索,常以致用。大量的汉文典籍对他影响极深。在研读典籍中,他对孔子的儒家思想有极大兴趣。他想从这位圣人的思想中,汲取营养,得到自己治国安民的道理,这些都说明了顺治最少从思想上很想有一番作为。
但是事与愿违,顺治帝的梦想被一些现实无情的打破了。
各地抗清斗争连绵不断,其中南明永历政权得到张献忠余部孙可望、李定国等的支持,在云、贵、两广一带活动,郑成功此时也脱离了父亲,率部坚持在闽浙沿海一带斗争,这两股抗清势力,不断威胁着清朝的统治。清兵在战场上也不断失利。
顺治亲政的第二年,定南王孔有德失守桂林自杀,敬谨亲王尼堪遇伏衡阳身死,清朝震惊,这是在清入主中原以来少有的失败。
而此时,一批南明的文人们也变得不安分起来,他们利用手中的笔,还有他们的言论,尽力配合着南方的明朝余部。面对着这些留着辫子的清人,很多汉知识分子也颇有点蹬鼻子上脸的意思。
顺治这才发现,其实世界是很现实的,单纯用这些所谓的儒家道理是不可能安定这个世界的,而且这些明朝余孽,甚至用看似最简单的文字来攻击刚刚建立不久的大清王朝,这是顺治不能容忍的。
这时顺治做出了一个影响后世三代皇帝的决定,以牙还牙,用文字狱的方式将一些意图不轨的文人干掉。
于是就有了《明史辑略》案
庄家在今天的浙江吴兴,是当地的富户,更是书香门第。而他家庄园的旁边还住着一家很牛的人,这就是明朝天启年间的文渊阁大学士朱国祯。
朱国祯写了本书叫做《明书》,是他呕心沥血记录的明朝历史。历代记录历史,除了司马迁的《史记》外,大多是后朝记录前朝的历史。恐怕是朱国祯自知明朝时日无多,所以也写了本《明书》。可是恐怕他不知道,就是这本书带来了无数的杀戮和株连。
朱国祯的后代很是不争气,朱国祯死后,朱家日渐衰落,朱国祯的后世子孙因为贫穷无以为生,便把朱国祯呕心沥血的作品《明书》卖给了庄家。
这庄家的少爷便是庄廷龙,他本是个瞎子,但却从小好学,家中请人教他博诵群书,虽深有残疾,但庄少爷却是满腹经纶。庄廷龙自得到朱国祯的《明书》后,如获至宝。左丘失明乃著《国语》,我庄廷龙虽然眼睛看不见,但论学问也不会比左丘明差,如何不能依据这《明书》辑略一本《明史》呢?这是庄廷龙作为一个残疾人的雄心壮志。
他的父亲庄允城见儿子有此志向,况且家中有的是银两,便欣然应允。庄家用重金聘请天下的名士来协助编撰,在招揽到编撰者之后,庄廷龙开始根据朱国祯《明书》中收录的时代史实及抄录的公卿志状疏草等对此书重新进行编撰,删润、增补。用了五年的时间,这本书才整理完成,相传传记有一百多篇,后取名为《明史辑略》。
庄廷龙因为太过劳心,《明史辑略》刚刚完成不久,便死去了。
庄允城为了纪念爱子,将此书刊刻,而此时正是李自成攻击北京的节骨眼上。可是无论北方闹得如何严重,南方的生活还是很安逸的。
书编撰好之后,庄廷龙请了崇祯十三年进士李令皙为该书作序。在刊刻初始期间,承揽此事的书商们为了修正其中的批谬,更重要的是提升该书的影响力花重金请了当地茅元铭,吴楚、吴元铭、吴之镛、张隽、蒋麟徵等十六位名士参与修订该书,修订此书前后又花了十几年的时间。
其实名气更大的查继佐、范骧、陆丽京三人也在被邀请之列,但三人皆拒绝了邀请,但是书商为了赚钱,愣是把这三人的名字写在了书上,名人臭捧炒作图书看来是古来有之。
这本书问世后,很快问题就出来了,因为朱国祯是地地道道的明朝大臣,书中有关明与满清的关系问题这朱国祯自然向着明王朝说,且此书又收录、参补了茅瑞徵在天启、崇祯年间记载的有关明与满在辽东的战争以及满人入关之后的一些情况,而这些记载又多贬义,民族倾向性极为明显。
更要命的是,这本书就相当于清朝版的《明朝那些事儿》,大文学家的文笔,许多大儒的点评和修订,再加上书商的炒作,无论什么角度都能证明,这是一本畅销书,所以江浙多有流传。
更要命的是,庄家为了显示财气,学了白云大妈做事的风格,很多书都是白送的,这就更增加了这本书的影响力。
而此时,两个流氓文人赵君宋与吴之荣,他们想借助揭发这本书的缺陷而获得升官发财的机会,所以他们两人各买了一套《明史辑略》。
说实话,这两本书如果真金白银的去买并不便宜,对于并不富裕的赵、吴二人来说也算是一笔不小的投资。
可是,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为了成功,必要的投资是应该的。
而这两个人还有股钻研的劲头,当然这书也不用废啥脑子去找茬,满篇都是对满清政府的不满。
从此,赵、吴二人开始告状,但是这个过程是艰难的,有多少官员会听两个全身没啥油水的无赖的无耻之言呢?
可是这两个人就是不辞劳苦,坚持不懈一级一级的往上告。
一开始在浙江地界,地方官碍于庄家权势,还能压得住。而后来,再往上告,浙江通政司王之祚只是将此书呈报到了京城通政司、礼部、督察院,并没有审理此案,以为这样便可以了事了。
可是,赵、吴二人非常有耐力,像弹簧一样,压力越大,弹力更大,终于他们让顺治皇帝知道了这件事情。
顺治皇帝此时已经快要走到了他人生的尽头了,董鄂妃的去世让他悲痛极了,本来已经出家,但是他却不忍撂下太祖给自己留下的这百年基业。
当他听说此事后,给自己的大臣们下了一道死命令,彻查,再也不能让这些汉族文人为所欲为了,要给他们最沉痛的打击,让他们知道,现在已经是清朝统治了,不是什么朱明王朝。
大臣们听到顺治帝的震怒,个个胆战心惊,但是他们不知道这几乎是顺治帝留下的最后的强硬了。
不久,顺治帝染上了天花,很快就死在了紫禁城中。
但是他临死之前的那道彻查《明史》的命令,却被他的几位亲信大臣坚决的执行了。
因为刚刚即位的康熙皇帝还小,所以这场清朝历史上牵扯人数最多,杀戮最为惨烈的文字狱的执行者就是顾命四大臣之一的鳌拜。
康熙元年年末,庄允城与庄廷龙之弟庄允銊被押解到京城审问。庄允城没过年便死于狱中。
康熙二年春,朝廷派重兵到湖州庄、朱两家抓人,包括作序者李令皙在内的庄、朱、李三家的兄弟祖孙、奴婢、内外男女数百口统统被押解进京,这里甚至还株连了许多无辜的乡邻。
作序者李令皙与吴之荣过去有过交情,且案发后李令皙曾重金贿赂过吴之荣,因而吴之荣在告发时将李令皙的序言部分撕掉了,想保住李令皙的性命。
但是赵君宋没买李令皙的账,在他家中的原版书中的序言,令李令皙无法辩驳,于是李令皙被全家抄斩。
而朱家的后代朱佑明虽然审理官员查清此案与他没有干系,但是当在查抄他家时,竟发现朱国祯题字的匾还挂在堂上,这下令朱佑明无法置辩,于是这朱佑明被凌迟,他的弟弟及子侄也被处死,妻女们则被充为官奴。
吴之荣不过是为了高官厚禄,他在举报时并没有把其他编撰者,如张隽,蒋麟徵以及被书商写在修订者之列的查伊璜等列在其内。
但是在赵君宋的名单中这些人却赫然在列,结果编撰此书的江南名士蒋麟徵等人也都被抄家,男人被杀头,女人充做官奴。
查、陆、范三人虽然百般推脱,称自己并不知情自己的名字被列在此书之上,但是无济于事,三家上百口人仍被押解到了京城,后来经过吴三桂的斡旋才勉强保住了性命。
当然牺牲并不仅仅如此,当初为了炒作赚钱的书商们一个都没跑了,凡是售卖过此书的书商全部被处斩。
还有多位曾经对《明史》案睁一眼,闭一眼的官员们也受到了牵连,上任湖州知府不到半月并不知情的谭希闵以及推官李焕宁等都被处死在钱塘江边。
而那位“罪魁祸首”,盲人才子庄廷龙的尸体也被挖了出来,戮尸后,被斩为三十六段,才算完。
而这一切杀戮都发生在顺治皇帝死后的两年内,我们不能把这笔帐算在年纪还小的康熙皇帝身上,只能理解为,这是顺治皇帝在临终前授意大臣们去做的。
顺治皇帝的目的也很简单,在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上彻底击垮汉民族的那一点点尊严。让他们习惯清王朝的统治。
而发生在顺治朝的这几起文字狱,最为让人恐怖的不是他的过程,也不是他惩治文人们的手段,而是这一切只是个开始。
作为三朝文字狱的先声,顺治朝文字狱不但在发生密度上大大超过了从前的封建王朝,其打击的对象、打击内容、打击方式也大致被确定。
顺治朝的文字狱只是清朝文字狱的一次很有意义的热身,它使得满人从对文字狱没有什么概念到逐渐熟悉,并利用其作为一种民族压迫的工具。也为后来清朝一百多年的残酷的文字狱打下了基础。
而作为顺治本人,他虽然是个热爱汉文化且愿意用儒家思想统治这个庞大帝国的皇帝,但是他却用极为残忍的手段开创了一个先河,这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位皇帝。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大胡子二零 大胡子二零,原名尹剑翔,著名历史作家,出版作品有《稗官女史》系列、《青铜时代的妖娆》、《他们曾经这样狠》、《曹魏乱世智囊团》,长篇悬疑小说《鉴宝》、《绝望的密室》等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