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纲五常”由来与含义(三纲五常是谁提出的)
由 方应 分享
时间:
三纲、五常两词,出自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
三纲思想,首先来自于孔子。
《中庸》中记载,孔子在回答鲁哀公问政时说:“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这里的君臣、父子、夫妇即是后来董仲舒提出的“三纲”。
后来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对孔子的“天下之达道五”思想进行了补充,使其具体化了。
到了董仲舒,他按照他的“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
三纲即: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即:
仁,义,礼,智,信。
汉武帝采纳并推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政策,“三纲五常”自此也就成为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社会正统的道德规范,乃至于到了今天,还在深入地影响着国民的思想和观念。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广川大董故庄村)人,西汉哲学家。他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最终形成封建帝制神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