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真的“躺平”了吗?并没有,更多的是“拼命三郎”
“躺平”一词自问世以来,在年轻人之间迅速流行。打开手机,常能看到各种“躺平”语录、梗图及表情包,还有人抓住商机,开发一系列“躺平”咖啡、“躺平家”APP等,深受部分年轻人喜爱。
这些年,社会上对“躺平”的讨论一直较为激烈,不少人甚至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就是“‘躺平’的一代”,已经不想再奋斗了。那么,嘴上说着要“躺平”的人,真的“躺平”了吗?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年轻人所谓的“躺平”?
浙江图书馆内,不少年轻人正在认真自修 图源:“浙江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在《咬文嚼字》中,“躺平”一词原指平卧,即“躺下身子背靠床面或地面”,后引申为休息。而在网络语境中,“躺平”又可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内心毫无波澜,不会有任何反应或反抗”。
“躺平”的现象也并非中国独有,日本的“蛰居族”、韩国的“N抛族”、英国的“尼特族”等都与之有相似之处,可以说是一种全球性的现象。
网络上还有“躺平学”一说。这源于几年前兴起的丧文化、佛系文化,后衍生出“废柴”“咸鱼”等变体。随着“躺平”文化的蔓延,消费降级、社交降级等现象也悄然兴起。甚至有人为“躺平第一定律”研究出了一套公式:人生成功度=个人努力-系统内卷强度×丧。
根据网上一些相关描述,笔者梳理了“躺平”的两种较为突出的特征。
动力不足。没有追逐的方向,也没有为之奋斗的目标。“走一步看一步”,只活在当下,不思考未来,没有考虑过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缺少较为清晰的规划;在工作上,不再将之当成实现个人价值的方式,上班踩着点到,每天机械打卡,完成任务即可,“压力小、事情少、能糊口”的岗位是最佳选择。
欲望较低。一方面,对物质没有渴求,对财富没有欲望,对消费没有兴趣,只要能保证基本的生存即可。没有恋爱、结婚的需求,也没有车贷、房贷的压力,挣多少就花多少;另一方面,社交欲望也逐渐降低,不出门、不交友,尽量减少与外界的接触,在舒适圈中也能自得其乐。
2023年,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发起的《中国青年发展调查》显示,青年人中躺平或想躺平的只占12.8%,58.7%的人则正在“站”着面对挑战、不懈奋斗中。这似乎又与被广为议论的“躺平”文化有一些违和。不禁要问,这种违和感来源于哪里?事实上,一些年轻人所说的“躺平”,并不是“真躺平”。
看似是网络世界的“躺平青年”,有很多是现实世界的“拼命三郎”。随着新媒体赋予更多普通人在网络空间释放自我的机会,年轻网友利用幽默、戏谑的语言表达,实现了亚文化潮流狂欢与群体自嘲。但是,不同于网络世界的“躺平万岁”,这部分年轻人在现实世界可能是“奋斗至上”,不论是刷题竞赛、考编考研,还是网课与夜校齐飞,努力一直是这届年轻人的底色。在跑步机上奔跑、在图书馆里“沉沦”,让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的,大有人在。
看似是自我放弃的“一躺了之”,有很多是为了更好地出发。部分年轻人可能在人生的某些阶段,放慢原本繁忙的生活节奏,暂时放下工作、学业或其他任务,以获得喘息、放松与休整的机会。他们利用这段时间,或调整状态、或体验生活、或自我提升,在“什么阶段就该做什么事”的节奏中,积极主导自己的“人生时钟”。比如日渐流行的“Gap Year”,许多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选择暂停一下步伐,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以此来适应社会角色的转换。
看似是传统评价体系中的“叛逆一代”,有很多是不愿被条条框框束缚。有的年轻人选择不再为传统意义上的成功和社会地位而奔波,不愿意整日应酬社交,不愿意盲目追求高消费,在被他人定义的赛道上选择“躺平”,但在自己追求的“非主流”评价体系中却保持着高度积极的态度。这不是认输放弃,只是去用另一种体系来评估生活、接纳自己。
因而,其实有时候,年轻人所谓的“躺平”并不等同于“摆烂”,也不意味着自暴自弃、破罐破摔。“嘴上说着‘躺平’,行动却很诚实”。他们时常高举“躺平”大旗,其实只是一种自我解嘲和自我调适,一种让生活压力“软着陆”的手段。
有人说,“躺平”是弱者的无奈之举,是困境中的被迫选择;也有人说,“躺平”观念恰恰是在高度发达的社会中产生,在安逸舒适的环境中滋长。笔者认为,任何一种简单“贴标签”的行为都不可取,这无法解决年轻人的思想困惑,更无益于整个社会的进步。
灌输“怎么做”不如多问“为什么”。“躺平”心态的产生有其客观原因。当前,社会竞争加剧,就业、购房、物价等压力,使不少年轻人被相对同质化的成功标准“绑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一些换位思考,才能理解当年轻人说“躺平”时,他们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这比一味去要求他们要“干什么”更能赢得认同和认可。
年轻人的情绪价值应该被重视。年轻人生活中的起起落落,以及由此带来的迷茫情绪都是正常的。对于他们的困惑与迷茫,不妨多一些理解与帮助,少一些苛责与批评。这些年来,国家推动一系列教育、住房、医疗等改革,都是看到了年轻人的负担与焦虑,也正在从根源上推动问题的解决。
世界上不只有“躺”和“卷”两种选择。在“躺”和“卷”两种极端化、标签化的模式之间,还有大量丰富多彩的选择可以探索。特别是当社会上出现“职场PUA”“996”等不合理现象时,年轻人口中的“躺”更多是一种消解和反抗,甚至只是一种宣泄情绪的方式。相比过去,我们的社会已经更加多元化,有足够的空间去包容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也有足够的张力去修复那些阻碍进步的力量。在这一背景下,全社会需要理解每个人有不同的生活轨迹和目标,更要尊重个体差异和追求幸福的权利,鼓励他们去追求更多元的生活方式。
而作为年轻人中的一员,笔者也有一些话想与同龄人分享、共勉。“躺”不“躺”,全看个人自身选择。不过,或许真正的“躺平”能逞一时之快,却很有可能留下长远之憾。
我们国家没有“躺平”的文化基因。不论是老一辈革命家的浴血奋战、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企业家的发家致富,还是新时代的脱贫攻坚战、科技新突破,等等,都是从汗水中奋斗而来的。“躺平”带不来“躺赢”,它不是捷径和坦途,也不是当今时代的主流。特别是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已进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正在经历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还有很多难关需要攻克。发展大蓝图的实现,离不开每个个体的努力奋斗。
人生不是一条笔直的轨道,而是一片广袤的旷野。我们支持更加多样化的人生选择,只要起而行之,即便卷不赢,也能看见独一无二的风景,拥有无边无际的可能。
本文转载仅用于传播阅读,如原作者不希望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
上一篇:中国台湾附近发生7.4级左右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