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避震的基本常识
大地震从开始到震动过程结束,时间不过十几秒到几十秒,因此抓紧时间进行避震最为关键,切勿耽误时间。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有关避震的基本常识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有关避震的基本常识
大地震时不要急
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千万不要惊慌,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人多先找藏身处
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遇到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教师等现场工作人员必须冷静地指挥人们就地避震,决不可带头乱跑。
避震远离危险区
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被埋切记保体力
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人员。
地震逃生自救的方法
1.选择夹角避震
地震发生时,立即选择炕沿下、床前、桌下蹲身抱头,这些地方可形成遮蔽塌落物体的生存空间,以躲避房盖、墙砖等物体的打击。要注意切勿钻到床底下,床和桌子要坚固,衣柜不能是板式的,也不要太高,太高可能倾倒。
2.选择厨房、厕所避震
如果住的是水泥现浇板或水泥预制板屋顶的房子,地震发生时,应立即进入厨房、厕所等处。这些地方开间小,有上下水管道连接,既能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又能找到维持生存的水和食物,能减少伤亡,其弊端是回旋余地小、人体缺少遮挡物。
3.首先保护自己
要尽可能多地保存有生力量。地震发生在一瞬间,不容多考虑,应当机立断,先保护好自己,有机会再保护别人。要记住只有保全了自己,才有可能去抢救他人。还要注意自己脱险后,先救人,原则是先救易救的、再救困难的,以争取时间,在最短的时间内救更多的人。
4.护住头、口、鼻
如果自己已经被埋在了废墟下面,千万不要惊慌,保持冷静,先用手保护好头部、鼻子、和嘴,以免受伤和让灰土进入呼吸道。在手能动的情况下,先用手扒掉挤压身体的土石砖块,增大活动空间;如果四肢或上肢被压住不能动弹,就要注意保存体力。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千万不能绝望,要坚定自己能活下去的决心,以顽强的意志等待救援。面对危险,哭是没有用的,唯有自救互救才有活下来的可能。
5.不要大声呼喊
需要注意的是,地震时被砸在里面后,要立足于自救,千万不要大声呼喊,尽量减少体力消耗,你坚持的时间越长,获救的可能性越大。须知被压在里面的人听外面的声音清楚,里面发出的声音外面却不易听见。要积蓄体力,听到外面有人时再大声呼救。
6.积蓄水源节省使用
水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地震后受困在封闭空间时,要尽一切办法找水。没有水要找容器保存自己的尿液饮用,没有尿要找湿土吮吸。作长时间打算,液体只能润唇、小饮而绝不可大喝。如果困在里面时间过长,就要找一切可吃的东西充饥。
7.巩固生存空间
被埋在废墟里,首要的是保护好自己,尽快用砖块将头上身上的天花板顶住,防止在余震中把自己砸伤;要想方设法用棍子捅出一个出气孔,防止窒息。
8.创造逃生条件
地震受困后,只要能动,就要想方设法钻出去,寻找可以挖掘的工具,如刀子、铁棍、铁片等挖掘废墟。要凭眼睛和耳朵、感觉找准逃生方向,哪里可以看到光线就说明距离短、哪里可以听到声音就说明距离近、哪个方向感觉风大就说明距离近等等。
9.坚持就能胜利
需要强调的是,被埋在废墟里的人,只要坚持,生存概率是很高的。
在户外怎样避震
(1)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双手交叉放在头上,最好用合适的物件罩在头上,不要乱跑,不要随便返回室内,避开人多的地方。
(2)要避开高大的建筑物,如楼房、高大烟囱、水塔等,特别是要躲开有玻璃幕墙的高大建筑。同时也要注意避开危旧房屋、狭窄的街道等危险之地。
(3)避开高耸或悬挂的危险物,如变压器、电线杆、路灯、广告牌、吊车等。
(4)地震时正在郊外的人员,应迅速离开山边、水边等危险地,以防滑坡、地裂、涨水等突发事件。骑车的下车,开车的停下,人员靠边行走。
(5)地震时,在车上的人会被路边坠落的物体砸伤。其实,他们只要简单地离开车辆,靠近车辆坐下,或躺在车边就可以了。因为,通常被压垮的车辆旁边都有一个相应的空间可供躲避。同理,在停车场时你也不应留在车内,以免垮下来的天花板压扁汽车,造成伤害。
(6)切勿躲在地窑、隧道或地下通道内,因为地震产生的碎石瓦砾会填满或堵塞出口。除非它们十分坚固,否则地道等本身也会震塌陷。
(7)避开危险场所,如狭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高门脸等。
(8)避开立交桥这类的结构复杂的构筑物,不要停留在过街天桥、立交桥的上面和下方。
上一篇:有关地震家里避震方法
下一篇:地震逃生公共场所自救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