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王和亲王谁大(藩王和亲王的区别)
1、姓氏不同,亲王是皇帝的同姓宗室,可能是皇帝的兄弟或者是叔侄等关系;藩王绝大多数为皇室宗亲,不过有少数为异姓王。2、封地不同,亲王是一种爵位,不一定有封地;藩王是有封地的,例如皇子可以被皇帝封为亲王,成年后去封地称之为就藩,也就是藩王了。3、权利不同,亲王是一种地位的象征,但是真正掌握了多少实权还要看当了什么官职;藩王的地位比较特殊,因为藩王手里掌握着军队,实际上的权利是要比亲王大的。
斗转星移,万物更替,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期间总有一些至今不为人所知的隐秘,吸引一代又一代学者探求其中真相。
我们经常在古装电视剧或者电影中看到各种王爷,历朝历代都会有,什么亲王,郡王,藩王等等,其实这些名称是历朝历代的爵位简称。其实从唐宋开始,各朝代的爵位制度其实相差不大,我就以离我们最近的清朝举例来解读爵位系统以及亲、郡、藩三王的区别。
在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对清朝的一套独立于官职之外的爵位体系要有所了解。首先清朝依然实行的是各朝代基本上一样的王、公、侯、伯、子、男的爵位制度,只不过这些爵位只授予有功劳的异姓功臣。对于皇家人清朝采用的是另一套爵位体系,以保证自己的权利得到传承,这就是宗室爵位。
清朝宗室爵位等级依次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十二个,其中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又各分一、二、三等。能获得亲王郡王称号的其实都是清朝皇室的贵族子孙。
在清朝王爵体系当中的第一级称为和硕亲王,主要是用于封皇子,但是对于有功有能力的外族贵族也会分封,比如晚清的“国之柱石”僧格林沁,蒙古族,被封为博多勒噶台亲王。按照清朝的制度,在亲王面前还要加字,皇室子弟一般是加一个字,才是正式的亲王封号,这也表示自己独有的称号,比如说御亲王、公亲王。
郡王属于第二级的爵位,清代宗室中封爵的第二级为多罗郡王,简称郡王。郡王的成分相对比较复杂,大多数是宗室子弟,比如亲王的儿子就可以成为郡王,但更多的是蒙古、新疆、西藏等番地,与皇室联姻蒙古王公们,比如大宅门中的蒙古王爷詹王爷,他就是郡王。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一个皇室子弟都能获得亲王和郡王的称号。清朝是一个以武力建国的朝代,尤其在关外时期,他们更加重视武力。清朝历代的皇帝也都重视军队实力,所以亲王郡王爵位就成为用来鼓励大家建立军功的一种办法,并且由此衍生出了一道制度。
皇室子弟要想获得爵位,前提必须是有军功作为基础,这种不成文的规矩,即便是皇帝也不能随便更换。第二类就是依靠祖先承袭至今的爵位。在清朝时,如果没有军功立身,爵位一般在继承后会依次的递减,最终降到不入等级的“闲散宗室”,因此清朝的亲王都不是很多,这也是为了遏制亲王过多会导致皇权不稳的问题。
藩王这个称号与亲王和郡王意义相差很大。藩王一般有握有兵权,镇守地方,他可以是宗室成员、军功功臣或者是地方势力首领。一般得到藩王这一称号的都是战功卓著的臣子。
离我们最近的例子就是平西王吴三桂,他既是亲王又是藩王。他之所以被封为藩王,是因为清朝初年,由于清朝统治者力量尚不足以直接控制南方各省,因此将汉人降将有功者分封管理在一些南方省份。而清朝在政权稳定后就再无封过藩王,也是为了中央集权。
吴三桂之所以被封为亲王,是因为清朝前期时吴三桂的实力实在是太过强大,几乎可以颠覆清朝的统治,虽然吴三桂是汉人,没有皇室血脉,但是清朝廷为了稳住吴三桂,还是给了亲王的封号,享受亲王的礼节和待遇,就是为了不要在清朝政权没稳之前掀起战争。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