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眼睛有多强大(人眼的像素有多高)
从理论上来讲,人的眼睛像素达到5亿。正常情况人眼睛上的视网膜有几百万个锥形细胞,这些锥形细胞可以帮助眼睛感受外部的色彩变化。而且人眼睛里面还含有上亿个棒状细胞,这些棒状细胞可以用来感受外部的明暗视觉。综合起来人眼睛相当于一台上亿像素的相机,比最先进的相机还要先进。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睛也是我们认识外部世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
世界上最好的摄像头是人眼,任何摄像头再好都没有办法复现出人眼所看到的细节。
我们总认为拍照记录美景的手机像素越高越好,然而无论多高的分辨率,都难以匹敌我们肉眼所见的绚丽多彩。[熊猫]
原来,视觉对人类来说意义非凡,我们的大脑消耗了人体25%的氧气,其中65%的能量用于处理眼睛传来的信息,可以说,眼睛对大脑而言是最大的“内存占用者”。
这说明了我们的眼睛绝不是摄像机,而是隐藏着巨大奥秘与潜能的精密器官,它让我们得以欣赏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也让人类在生存竞争中居于优势。
01
世界上最好的摄像头其实都比不过人眼
人眼和摄像头都是令人惊叹的光学系统,但两者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人眼的结构异常复杂,包含角膜、虹膜、晶状体、视网膜等部分,这些部件相互配合,实现了精妙的调焦、聚光和成像功能。
光线进入眼内后,会受到折射、聚集,在视网膜上投射出一个倒立的影像,这种生物光学系统的调焦速度非常惊人,只需0.2秒就能在远近两个物体间转换视线。
这主要得益于眼内肌肉和晶状体的伸缩变形,与此同时,大脑也在不断适应图像的倒立,使我们能有正常的视觉体验。
相比之下,摄像头的结构就简单多了,它通常只包含一个凸透镜和一个摄像芯片,光线直接通过透镜折射,在芯片上成倒立实像。
这种光学结构稳定可靠,但调焦速度较慢,需要手动或电机驱动镜头运动完成,数码相机的分辨率靠有效像素数表示,现在已达到1亿像素量级,但与人眼的1.3亿感光细胞还有一定差距。
此外人眼在色彩、动态范围等方面的表现也非常出色,能感知微妙的光线变化,自动适应各种场景。
这主要源自视网膜复杂的神经环路和大脑的处理能力,数码设备在硬件指标上占优,但总体成像效果仍难以达到生物系统的灵敏和适应能力。
02
人眼像素计算的复杂性
人眼的图像像素数量一直存在争议,罗杰·克拉克根据理论计算,认为人眼可达到5.76亿像素,但这一结论过于理想化,没有考虑到视网膜中心凹的高密度视锥细胞分布。
事实上,人眼中心视野清晰,周边则模糊,从进化角度来看,这有利于古人类集中注意力盯紧猎物,
相比之下,视力随着年龄增长而衰退,儿童和青少年的视力明显优于中老年人,部分动物的视力也强过人类。
仅从硬件的光学结构来看,人眼不如某些动物,但是,人类强大的大脑软件系统,能提升简单的视觉输入为复杂的视觉体验。
人眼的秘密在于软硬件的配合,而不仅仅是像素数量,据科学家指出,人眼分辨微小角度变化的能力,超过理论分辨率。
根据研究人眼“拍出”的有效像素数约为500万,强过当前专业相机,软硬件配合使其成为一个复杂系统。
进一步来说,人眼像素计算问题之所以复杂,还在于视力本身就是一个变化的指标,不同人群之间,儿童、青少年与老年人的视力就有显著差异。
同时个体差异也很大,有的人天生视力较好,有的人则不行,这意味着像素数量也会随之变化。
就算同一个人来说,双眼视力也存在细微差异,导致“拍摄”出的图像左右不对称,我们大脑后期处理可以弥补这一差异,但原始视觉输入并不对等,日间和夜间的视力变化也会影响最终的有效像素。
可以说,人眼像素计算取决于太多变数,例如个体、年龄、时间、环境等,很难用一个绝对数值来定义,其精妙之处在于动态调节与大脑软件协同,远非任何机械设备可比。
所以人眼像素的计算并不像表面那么简单,它需要整体考量人眼的进化优势、视力分布特征、年龄差异、个体差异、软硬件协同等多方面因素,任何孤立的计算都会导致过于理想化,无法反映人眼图像的复杂特性。
人眼并非单纯的摄像机,它是一个精密而复杂的生物系统,要充分理解其视觉成像能力,我们还需要更多元和全面的视角,而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像素这一指标上,人眼的智能在于整体协调与优化,而不是某个独立的硬件参数。但即使是这么强大的眼睛,仍然有一些缺陷之处。
03
视觉盲点
人眼存在一个设计缺陷——视网膜上存在无感光能力的“盲点”,这个盲点是因为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和连接大脑的神经细胞顺序颠倒造成的。
感光细胞理应在外层,而神经细胞在内层,但在人眼中却相反,需要在两者间留一个洞,让神经线穿过。
这个洞的位置就是盲点,但由于两眼的盲点不重合,另一只眼可以弥补视觉上的遗漏,正是两眼协同,我们获得了连贯的视野。
婴儿出生时,两眼协调能力很差,需要时间适应,在不断移动双眼的过程中,大脑逐步建立起对三维空间的感知。
这种适应力是我们进化的奇迹,婴儿需要经过一个学习过程,不断移动眼球,大脑整合不同视角的图像,逐渐建立起空间感知能力,这对判断距离和空间至关重要。
相比之下,捕食动物的两眼前置,有更好的立体视觉来判断距离、捕猎,例如豹子追逐猎物时,两眼不同视角帮助它准确锁定目标,判断距离,进行捕食。
而食草动物两眼侧置,立体视觉有限,但也保留了一定深度感知能力,虽然不如捕食动物精确,但食草动物的大脑也可以整合两眼图像,对空间距离有基本的感知。
我们眼睛成像能力十分惊人,但并不等同于拍摄3D图像,眼睛获取的画面仍是2D的,立体视觉的产生是凭借两眼略差图像,以及大脑的处理合成。
双眼之间存在微小差异,大脑根据这种差异计算出深度信息,这种立体视觉对近距离最为敏感,超过一定距离后,大脑会使用图像相对大小等线索来判断深度。
尽管存在缺陷,我们的视觉系统经过长期演化,通过大脑处理和两眼配合,获得了对这个世界深刻而精细的感知能力。
两只眼睛的协同,成就了我们丰富多彩的视觉世界,我们必须看到,这种协同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时间适应,这种适应力体现了人类大脑惊人的可塑性,正.是这样的可塑性,让缺陷中的眼睛也发挥出巨大威力,打开了人类认知世界的大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