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汉海网,带你进入知识的海洋!

中国古代名、字、号的区别(给自己取个文雅的号)

方应 分享 时间:

今天为大家讲讲关于如何取“名”、“字”和“号”的问题,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字号对我们的意义不是很重要。

不过生活嘛,不就是不断提升自己,不断发现自己,如果可以,学着古人一样,为自己取一个字号,不为其他,自己肆意,随性而活,这同样很有意义。

所谓若欲取之,必先予之,要想给自己取字号,先要从了解开始:

区别

古人的"名",是社会上一个人的特称。古代早期的人名一般取得很朴素,后来,随着文字和文化的长足发展,人名才开始变得越来越深奥。

社会通用名和字来全方位识别一个人以及诠释这个人。而"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故又称"表字"。名和字在传统的古代,是有严格的先后顺序,也非常有讲究的。

名和字的区别在很多古代文献上解释得很清楚,如

《颜氏家训》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

人在出生的时候无名无字,出生三个月之后,会起名字,这就是“幼名”。

成年之后,《礼记》曰:“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行冠礼。

从周代开始,男子年二十行冠礼,通俗说就是结发加冠,表示成年,所以,"字"是男女成年后才加取的,表示他们已经可以成为独立个体受到人们的尊重了。

古代女子到了出嫁的年龄盘发插簪,同样需要取“字”,后来习俗称女子许嫁为“字”,如“待字闺中”就由此而来。

古代成年之后,父母长辈起的名就不适和在正式场合直接称呼了,这就需要一个新的对自己的称呼,就有了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比如:称呼杜牧为杜牧之,曹操为曹孟德,朱熹为朱元晦等。

"号"是别人的称号,即人的别称。古人有时候又经常以号来称呼一个人,比如李白号青莲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纳兰性德号楞伽山人等。

最早从周朝就开始使用号,《周礼》所述“尊其名而又美称焉”,是对一个人的尊称,也是一个更佳赞美的美称。

由此可以看出,号是继名、字之后的对成年人的另一种别称,有号的人多是圣贤雅士。先秦魏晋南北朝取号的人还不多,到了唐宋时期,文人墨客多了起来,号也就多了起来。

在名著《水浒传》中,108个好汉都有自己的号,可见在宋朝已经广泛应用,不论身份地位。到了明清时期,更是把号当作自己的雅称,已经到了泛滥的地步。

取字号规则

古人的名是为孩子在成年之前所取的,可称为乳名,名是父母终生对孩子具有爱意的称呼,父母会称呼到老。名一般字数1-4个字,而现在最多的就是2-3个字的名字。

字是成年以后正式场合使用的一个人的尊称,一般字数也不是太多,2-4字居多,有时候和姓一起使用。

号因为是对一个人的尊称,是一个更佳赞美的美称,字数一般没有限制,有取1-4字的,有取十个字,二十个字的,也有更多字的。

取字号方法

由于现在取号的少,所以就只列举取字的方法:

1.同义反复

如蜀相诸葛亮,字孔明,屈原名平,字原,广平为原。孔子学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颜回字子渊,陶渊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属此类。

2.反义相对

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赵孟頫(俯)字子昂,晏殊字同叔,晋大夫赵衰(减少意)字子馀(增多)。曾点(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绩字无功。

③连义推想。赵云字子龙(云从龙);晁补之,字无咎;岳飞字鹏举。

既起名,又取字,是中国姓名文化的独特传统之一,直到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依然如此,当今依然如此。

现在也有一些人对号也比较感兴趣,也给自己取了别号,这些人都是喜欢中国文化,喜欢舞文弄墨、吟诗诵词之类,都是一些有才华之辈。

取号这事,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同时又让自己多了些仙风道骨、风骚雅韵。

人的一生就像一篇文章,只有经过多次精心修改,才能不断完善。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