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宗室管理制度介绍(古代宗室是什么意思)
宗室,即皇室宗亲,它是封建社会世袭皇权体制下的产物,在我国历史上一直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而存在。由于其与皇帝之间天然的血缘纽带,宗室问题常常牵涉到政权的存亡和王朝的兴替,而且宗室的地位与权力又相当突出,政治影响也举足轻重。
宗室,即皇室宗亲,它是封建社会世袭皇权体制下的产物,在我国历史上一直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而存在。由于其与皇帝之间天然的血缘纽带,宗室问题常常牵涉到政权的存亡和王朝的兴替,而且宗室的地位与权力又相当突出,政治影响也举足轻重。宗室,即皇室宗亲,它是封建社会世袭皇权体制下的产物,在我国历史上一直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而存在。
由于其与皇帝之间天然的血缘纽带,宗室问题常常牵涉到政权的存亡和王朝的兴替,而且宗室的地位与权力又相当突出,政治影响也举足轻重。
因此,宗室问题在历朝历代都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政治焦点。
为了有效地管理好自己的家族宗室,更为了自己的国家能够长治久安历代皇帝都制定过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用来规范宗室这一特权阶层,这便是宗室的管理制度。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历史上,两个最行之有效的宗室管理制度。
第一,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
汉朝刚建国时,汉高祖刘邦将周朝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县制相结合,创立郡国并行制度,并认为此制度结合了两种制度的优点,可以使国家长治久安。
可惜事与愿违,其后诸侯王的不断发展严重威胁到了朝廷中央的安全,在汉景帝想要削藩时,还一度引起“七国之乱”,虽然顺利被周亚夫平定,但根本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到汉武帝时,“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意思是现在的诸侯有的连城数十座,封地方圆千里。
朝廷控制较宽时,他们就骄横奢侈,容易做出淫乱的事情,朝廷控制一紧时,他们就会凭借自身的强大而联合起来反叛朝廷。这种情况严重威胁汉朝的中央集权。
因此,在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的时候,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
“推恩令”吸取景帝“七国之乱”的教训,不再强硬削藩,而是规定各诸侯除王世子可以继承王位以外,其余诸子也可以在本封国内封为列侯。
新封的侯国不再受王国的管辖,直接由地方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这使得诸侯王被变相削藩,有效避免了诸侯反抗的可能。
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候矣”,导致封国越来越小,诸侯的势力大为削弱,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十余里”。
第二,清朝时期的爵位降袭制度
清朝建立后,为了防止如明朝一样出现宗室爵位泛滥的情况,制定了爵位降袭制度和一部分世袭罔替制度并行。
清军入关时,战功卓著的几个亲王和郡王,拥有世袭罔替的权利,即不必降爵承袭,分别是礼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郑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
这八个宗室嫡系后裔享有世袭罔替的王爵。后来又有四位亲王因辅佐皇帝、太后有功而得到这样的待遇,分别是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
这十二人就是俗称的“铁帽子王”。但是即便这样,除了嫡子以外,他们其余的子孙仍然要和其他宗室一样,降爵袭位,即爵位每承袭一次就要降一级。
具体降级程序为:亲王降至镇国公、郡王降至辅国公,贝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降至镇国将军、辅国公降至辅国将军。
这样一级一级的降,直到奉恩将军为止,以该爵一直承袭下去。当然,这种制度下,也会出现一些无爵可封的宗室,被称为闲散宗室。
通过爵位降袭制度的实施,清朝把宗室里获得爵位的人员比例控制在一个较低的程度。
一方面减轻了国家财政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使宗室的政治野心进一步的压缩,对皇权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大棚种植草莓的成本及利润分析(一亩大棚草莓一年利润)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