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梳女为什么不能嫁人(自梳女是什么意思)
自梳女,是指古代自行束髻以示终生不嫁的女子,是中国古代女性反抗封建婚俗的方式。中国古代封建礼法压迫女性,不甘受虐的女性互相扶持至终老。明代中后期由于蚕丝业的兴起为女性提供了独立谋生的机会,自梳的习俗在封建礼法的压迫下,得以相沿300余年,在晚清至民国前期达至高潮。直至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女性社会地位提高和战乱的影响而渐趋消歇。
当你读懂历史的时候,你会发现未来的答案其实早已经发生。
引言: 在我国古代的那种社会体系下,曾出现过一个 特殊 的 女性群体, 她们勤劳、自力,敢于同命运斗争, 甚至愿用自己的一辈子与凄苦的生活对峙。 在历史上这种女性被称为 “自梳女”。
“自梳女” 单从字面意思看,就是那些自己把自己的头发盘起来的人。如果把这种行为放在那时候的封建社会里,可不单单只是盘起头发那么简单, 这种行为代表着她们的一种态度。 而一旦做了 “自梳女”, 就只能 终生不嫁,一个人孤独终老。
其实与 “自梳女”较为相似的就是“出家”, 但出家后, 可以再次回到这凡尘俗世中, 而“自梳女”却 没有任何机会重新开始。 只要“自梳女” 进行过仪式后,便不能再反悔,一旦反悔作出一些组织里不允许的事情,便会受到残酷的惩罚,严重点的甚至还会浸猪笼。
洞房花烛夜穿连体衣,手握剪刀抵抗新郎
对于古人来说,一生中有 两件大事 便是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而在古代那个封建社会里, 女性并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便只剩下 “洞房花烛夜” 一件大事了。虽然在现在看来结婚生子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对于女性而言却不是一件好事。
在我国 岭南地区 曾有过一个歌谣, 其中讲的就是女子嫁人后在婆婆家怎样被欺负。 那时在 珠江三角洲地区 的女性,大部分都属于 “恐婚” 一族,因为 自家姐姐出嫁后生活过的相当艰难, 而为了再次避免这种事情发生, 她们便从源头“洞房花烛夜”开始改变。
就是这样,慢慢出现了一大批不愿被命运左右的人,她们希望能改变这一切, 于是就选择成为“自梳女”。 但是“自梳女”并不是你想做就做的,有些选择做“自梳女”的女性就会 被自己的父母强迫嫁人。
在嫁人之前,她会联系其他的“自梳女”, 洞房夜时,“自梳女”会身穿一套连体衣,手握一把剪刀,拒绝新郎的所有行为。 婚后在家期间,每天都会有其他 “自梳女”轮番陪伴她,如果新郎有什么别的心思,她们马上就会前去搭救, 之后再借 “回门” 时, 住到她们建立的“姑婆屋”里,并不再回去丈夫家,这种行为被称为“不落家”。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自梳女”规模越来越大
“自梳女” 还有一种方法能让她们如愿过上自己向往的生活, 她们会出钱寻找一家已经过世的男性嫁了,这样就可以当死者名义上的妻子, 就不会再有人逼迫她们结婚了。 成为“自梳女”后,她们会互帮互助,自己赚钱给自己花,也再也不会有其他压力了。
到了 清朝末期,“自梳女”的人数越来越多,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也与当时的大环境有很大关系,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这样就有更多的女性能有资本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当时“自梳女”人数增长最快的地方当属顺德。
在当时的顺德,有很多女性选择当“自梳女”, 她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而且还有不低的收入,最重要的是不需要去男方家里做媳妇,为了能自由,她们宁愿没有子孙后代。 “自梳女”为了与命运抗衡,也付出了不少代价,但这也让封建社会看到了最早期女人的 “独立性”。
自梳女筹钱修建“十姊妹”屋,只为能让自家姐妹过得更好
“自梳女” 在 去世之后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能参与其后事, 只能靠其他 “自梳女” 相互帮衬,如果村里没有其他的“自梳女”了, “自梳女”去世之后则会被扔进河流中随波逐流。 “自梳女”一般生活条件都比较不错, 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所以她们会竭尽所能的互帮互助。
中国最后15位“自梳女”
据说在 1959年 时, 有500多名“自梳女”筹钱共同在她们的家乡常平修建了三座“十姊妹”屋, 分别名为 “义和堂”、“如意堂”、“成意堂”, 她们希望这样的建筑能够帮助家乡的“自梳女”顺利度过难关。 而直到今天为止,“自梳女”的数量目前已经极为稀少,有数据统计,截止2018年年底,东莞记录在册的“自梳女”当时仅剩15人。
结语:“自梳女” 曾是那个时代的 特殊“符号”, 它代表了封建社会中那些女性对独立的渴望与追求, 而这种“自梳女”在未来将不会再出现了, 因为在现代这个美好的社会中,女性已经能够独立,也不需要再付出那么多的代价换取自己想要的生活,只要肯努力就能独立。 如此简单的一件事,却成为那时“自梳女”们求之不得的梦想。
上一篇:你心中的全球十大运动自行车品牌有哪些(自行车有什么牌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