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汉海网,带你进入知识的海洋!

山东是指今天的什么山以东

方应 分享 时间:

“山东”作为地理概念出现在春秋时代,而作为行政区划的山东出现在金代,至今八百多年的时间。

春秋时期,晋国居太行山以西,将太行山以东称“山东”。《史记·晋世家》记载晋伐曹,“于是晋作三军......往伐。

冬十二月,晋兵先下山东,而以原封赵衰。”晋军越过太行山进入以东的曹国所在地区,也就是现在的菏泽市一带。

战国与秦汉时代,崤山是秦国东界,相对于秦“山东”指处于崤山以东的六国地区,即楚、齐、韩、魏、赵、燕所在的广大地域,号“山东六国”。

汉初贾谊的《过秦论》多次使用“山东”这一概念对应秦国故地。

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脩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

于是山东诸侯并起,豪俊相立......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描述的就是列国时代的“山东六国”群雄并起反抗暴秦壮阔场面。

汉朝统一域内,以崤山为界的东西对抗集团已成历史,“山东六国”之“山东”概念失去了使用价值。汉武帝时期,司马迁用“山东”指太行山以东地区,同时也开始于齐、鲁故地发生关联。

《史记·酷吏列传》中有“会浑邪等降,汉大兴兵伐匈奴,山东水旱,贫民流徙,皆仰给县官,县官空虚。”

此处“山东”就指太行山以东的广大地区。

《史记·儒林传》称伏生“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

《史记·酷吏传》“御史大夫弘曰:‘臣居山东为小吏时,宁成为济南都尉,其治如狼牧羊。成不可使治民。’”公孙弘为淄川人早年为小吏。显然,这里的齐鲁与山东发生了关联。

齐、鲁本是齐国、鲁国的简称,因地相毗邻,文化交流融合程度高,很早人们就把齐、鲁看作文化同质的地域而把二者联系在一起表述。

《史记·儒林传》“夫齐、鲁之间于文学,自古以来,其天性也。”汉朝初年被朝廷征召的文学之士多出于齐鲁之地。

《史记·儒林传》记载“言《诗》于鲁则审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大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鲁高唐生。

言《易》自淄川田生。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我们有理由推测齐鲁和“山东”区域概念的联系可能得益于齐鲁文化在当时的影响力。

金朝在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东东路、山东西路统军司,统辖目前山东及毗连的江苏、安徽北部地区,治所分别在益都、东平。作为地理意义上的“山东”概念演变为行政区域概念。

元代设置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管理军民事务。这是一种特设区划。元世祖中统年间,尚书省并入行中书省,地方行政机构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自此,地方开始了划省而治。为加强对统治中心大都周围地区的统治,行中书省对这些地区直接管辖,称为“腹里”,并在腹里地区设置界于省路之间的管理机构“宣慰司”。

现在的山东地区属于腹里地区,所以设置了山东东西道宣慰司。

明朝置山东行中书省。《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元年四月十一日设置“山东等处行中书省。”

“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康熙《山东通志》记载:“明洪武元年四月置山东行中书省于益都,九年移至济南,寻置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十九年又置山东都指挥使司......置山东刑按察司......三司俱建于济南府。”

行省先治益都(青州)后移至济南之说,长期为学界所质疑。

刘德增教授根据首任山东行省参政汪广洋诗集《凤池吟稿》考证,认为洪武元年四月设置山东行省其治所就设在济南。

清初沿用明制承宣布政使司,以便于对明故地的统治。康熙初年改布政使司为行省,山东行政区始定名为山东省,并沿用至今。

由此可见,作为行政区划上的“山东”之称出现得较晚,并基本延续了金代山东东西路的区域范围。

山东作为行政区划名称,不仅是来源于区域方位,更多的来源于历史的叠压传承,和文化的沉淀发展。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