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是怎样的一个人物(陈情表李密简介资料)
建兴五年(227),为了完成先帝刘备"兴复汉室"的重托,蜀汉丞相诸葛亮决定北伐,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刘禅,写下了流芳百世的《出师表》。
泰始三年(267),晋武帝司马炎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
李密上表陈述家庭情况,说明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即《陈情表》,最终打动了晋武帝,还称赞李密为"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陈情表》为何能与《出师表》齐名,其作者李密是何许人也?他又经历了怎样的一生呢?
1、 父死母奔,少年纯孝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父亲在李密出生仅六个月后逝世,而母亲则在李密四岁时改嫁,若非祖母的抚养,可能李密早就饿死在了混乱的三国时期。
而李密的早年生活非常悲惨,家里的变故让他早早懂事,但体弱多病的他在九岁时还不会走路。
到了能成家立业的时候,李密身边竟然没有一个能帮衬自己的亲人,"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在那个看重家世背景的年代,可怜的李密却没有任何亲人可以依靠,还要侍奉年龄已大的祖母,就这样踉跄度过了自己的前半生。
但李密很早就知道了读书的重要性,他师事谯周,博览五经,不但好学思敏,还以文学见长。任蜀汉尚书郎时,李密多次出使东吴。
一次,孙权和群臣一起讨论道义问题,群臣都表示想当弟弟,可以少承担家庭责任,还能得到关爱,仅有李密站出来说自己想当长兄。
"长兄如父",李密愿意承担照顾兄妹,侍奉长辈的责任,吴国君臣都对李密赞叹有加。
也是因为"孝",在蜀汉灭亡后,征西将军邓艾敬慕他的才能,晋武帝司马炎慕其名,在二者都想要重用他时,李密才会选择放弃,"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在功名和亲情面前,李密选择了后者。
2、 出师表名,陈情为孝
《出师表》"红"遍古今,"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不忠",在于表达了诸葛亮忠心为蜀,希望能够不负曾经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刘备的重托和兴复汉室的夙愿。
后主刘禅并不同意挥师北伐,在他看来是劳民伤财之举,况且曾经诸葛亮的蓝图中是"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荆州的失败,北伐必定无功而返。而诸葛亮目光长远,自然不可能等曹魏恢复过来了打自己。
屡次北伐为的是减缓北方经济恢复的速度,暗中寻找挥师中原的机会,诸葛亮上奏《出师表》,就是希望后主能够不给自己"拖后腿"。
而且这次是自己亲率大军,乱箭无眼,就连诸葛亮自己也不能保证能够活下来,因此早早提醒刘禅"亲贤臣而远小人",然而"悠悠苍天,何薄于我",诸葛亮最终病逝了。
不同于在蜀汉说一不二的诸葛亮,此时的李密是亡国之臣,哪怕心系旧主不愿出仕,也不能说得太明显,只得做低姿态。
为了表达自己对祖母的孝心,李密以自己悲惨的身世为引,说出了祖母对自己的恩情,以及如今祖母卧病在床,仅有自己可以照顾,"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此外李密还多次提到想要为祖母尽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陈情表》一出,李密的做低姿态以及对祖母的孝顺之情,令司马炎大为感动。
赞叹说:"密不空有名也",为表嘉赏,还赐其奴婢二人,并指令李密所在郡县按时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3、 心念旧主,无功无名
写陈情表时,李密已有四十四岁,祖母也有九十六岁高龄了,所以没过多久祖母就去世了,李密也再没有了征辟不就的"挡箭牌",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只得出仕,做了一个地方官。
后来李密又以洗马的身份被征召到洛阳,时任司空的大才张华问李密"安乐公何如?"
李密没有因为是旧主而有所敷衍,反而大气地说:"可次齐桓。"
张华问其故,李密回答:"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沙。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张华善之。
正如在《陈情表》中所说,"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李密有才能,本望到朝廷任职,但因为为人刚正,不被权贵所喜,朝中无人推荐,只做了汉中太守。
蜀汉灭亡,李密满腔热情在晋也得不到重用,等到皇帝在东堂赏赐酒席,让李密作诗时,李密抱怨着在结尾写道:
"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李密因此罢官归田,后病死家中。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