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汉海网,带你进入知识的海洋!

马伯庸为什么被称为亲王(马伯庸创作了哪些作品)

方应 分享 时间:

在搜索框里输入“马伯庸”,联想搜索里有一条是“马伯庸为什么被称为亲王”?据说与马伯庸有接触的人多会遇到霉运,但马伯庸可以毫发不损,因此人送绰号“祥瑞亲王”。后来,朋友们提到他的名号,都要先说一句“祥瑞御免”以逃劫难。

马伯庸这个名字,总让人有种错觉:这是位已过天命之年的老先生吧。以至于当我问朋友对马伯庸的印象时,她只回了我四个字“老不正经”。

在马伯庸做客《圆桌派》时,60后的窦文涛燃起香,调侃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一直以为你跟我岁数差不多”。80后的马伯庸回应“ 看了名字,都觉得老。一看真人,还挺年轻。

同桌的蒋方舟小声回应“也没有”,马伯庸当场笑喷。

其实,马伯庸是他的笔名,真名“马力”的他,总是自嘲真名实在太土。

但由于“马伯庸”这个名号传播太广,他收到的不少稿费单都是写着“马伯庸”,他可没少在微博吐槽这点。

2018年,对影视业来说,是可以载入史册的一年。对马伯庸来说,也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一年,他的五部小说相继被改编成影视剧。用他的话说,女儿出嫁了。

《三国机密》在上半年已经播出,频频登上热搜。他最为出名的作品《古董局中局》最近也以网剧形式播出。

主角“许愿”的扮演者,正是他写这个人物时脑子里的那个模板—— 夏雨

看到成品,屏幕外的马伯庸露出了老父亲般的笑容。小两口和和美美,老父亲甚为欣慰。

四年前,刚刚辞去工作,成为全职作家的马伯庸内心多少还有点忐忑。万一放纵自己了呢?万一作息开始不规律,生活难以自律,无法坚持下去呢?

当晚,他在忐忑中睡去。当他第二天十点醒来,打开手机,看着以前的同事们已经在岗位上奋力挣扎,而自己还可以躺在床上晒着太阳,悠闲的虚度光阴时,他只剩下满心的欢喜和得意。

“太尼玛爽了!早该这么干了!虚度光阴好他妈开心啊!”

而当初让他忐忑的种种,也并没有在之后的日子里发生。他依然保持着每天四千字左右的产出,但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去阅读,刷微博,打游戏,看电视,陪孩子玩。

马伯庸写文,极重视仪式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找一个人来人往,嘈杂的环境。街边的咖啡馆,小茶馆,甚至是朋友公司的工位,都是他的办公地点。

每天早上八点多,马伯庸随着上班族们一起出门,汇进早高峰的人潮中。找个合心意的咖啡馆,打开电脑文档,开始敲击键盘。

中午留出半小时到一小时的午睡时间。下午五点左右,又跟着第一波晚高峰回到家里。

扔下电脑后的时间,他会全身心拿来看电视,陪儿子“马小烦”。即使当下灵感闪现,也不能促使他打开电脑。工作和休息,泾渭分明。

他给自己打造了一个小工作室,塞满了自己从老家书店淘来的书,都是他小时候最喜欢看的,还有各种品牌游戏机。等一切装修妥当,他拉上窗帘,坐在沙发上尽情玩着游戏。

不需要为房贷,车贷,工作焦心,也没有孩子的打扰,那是他眼里比神仙都快活的日子。

很多人知道“作家”马伯庸,是从2012年的《古董局中局》开始。

这是一部关于古董鉴定、收藏、造假、设局的百科全书式小说。悬疑加古董的另类组合,一下子就把这本书推为当年的畅销书之一。

这部前后共计五本的小说,起始不过是马伯庸偶然看到的一条新闻,也成就了书中最大的谜团。

一个古董贩子,因为把佛头卖给了外国人而被枪毙,之后人们才发现外国人拿走的是个假佛头。

短短几分钟的新闻,马伯庸却在脑海中展开了一片宇宙。古董贩子是个怎样的人?他知不知道佛头是假的?如果他知道又为什么还要卖给外国人,要被枪毙了也不辩解?

这一通思量,《古董局中局》就此面世。

由一个微小的点,展开一整片宇宙,是马伯庸写作的常态之一。窦文涛也曾当面夸他,想象力极其丰富。

即将播出的《长安十二时辰》,始于知乎上一个脑洞提问 “如果你来给《刺客信条》写剧情,你会把背景设定在哪里?”

马伯庸噼里啪啦打下2915个字,大唐长安城内一段传奇故事,就此展开。

《四海鲸骑》的灵感则来得更为长远。2009年竣工的南海一号博物馆内藏有数艘沉寂于海底800多年的宋代商贸海船,马伯庸看过之后,脑袋里又是一片翻腾。

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给中国的大航海时代添上了奇幻的一笔。

如此叹为观止的想象力,离不开他从小到大,大量且类型庞杂的阅读。

马伯庸的父母都是高级工程师,但据说他的数学从没及格过。

他从小就随着父母工作地点的变动频繁转学。没有固定玩伴的他,在网络小众论坛里结识了一大帮天南海北的笔友。音乐,电影,书籍,无所不聊。

父母对他的教育基本是散养状态。家里大量的藏书,他随便翻,据他自己透露,可能小时候连《金瓶梅》都随便拿来看。

马伯庸是随着网络文学一起成长起来的。他在一次软盘里拷贝的书籍丢失一半后,开始自己尝试续写结局,反响不错。那是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写作这件事。

早年,大家的创作都以“同人文”为主。即在原作基础上,把其中某个人物放到新作者想象的空间背景下,进行二次创作。

马伯庸早年的《银河英雄传说》,《从〈机器猫〉看阶级斗争残酷本质》等,都是这一类型的文字,他也是从这时开始在网络上崭露头角。

从新西兰留学归来,马伯庸进了一家外企工作,这一干就是十年。但写作和上网这两件事,都没落下。

2005年,马伯庸从自己最爱的三国出发,写了一部三国北京的谍战长篇小说《三国机密》。

在真实史料的基础上,挖掘历史缝隙里残留的想象空间,然后插上合理又放飞的想象,杂糅起多种元素,成就了自己标志性的文学类型“考据型悬疑文学”。

从《风起陇西》,《风雨<洛神赋>》,及至后来的《古董局中局》《长安十二时辰》《四海鲸骑》都是其中的代表作。

他将这一创作过程称为“ 戴着镣铐起舞 ”。因为一切的基础都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历史基础上。

从人物服饰,生活起居,到种种矛盾冲突的场景,所使用的武器,打斗画面……都需要尽可能还原。

最重要的是,这些想象中的创作绝对不能更改历史。

为此,马伯庸被人们称为“喜欢用CNKI搜集素材的作家”。(注:CNKI为中国知网的缩写。网站内有大量的中外学术文献,学术论文、报纸、年鉴等资源)

2014年10月,马伯庸和朋友发起活动“重走诸葛亮北伐之路”。这是他在三国里最喜欢的一段。

在搜索框里输入“马伯庸”,联想搜索里有一条是“马伯庸为什么被称为亲王”?这其实出自多年前朋友们的恶搞。

当时,朋友们恶搞出一个后清帝国,马伯庸本自封为皇帝,但所有人都不承认,后改称“亲王”。与之相伴的则是“祥瑞御免”的老梗。

据说与马伯庸有接触的人多会遇到霉运,但马伯庸可以毫发不损,因此人送绰号“祥瑞亲王”。后来,朋友们提到他的名号,都要先说一句“祥瑞御免”以逃劫难。

但是,本是朋友们相互开玩笑的一个梗,由于网络的大肆传播和刷屏,甚至将其传得神乎其神,给马伯庸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困扰。

他在知乎发声明: “在这儿刷祥瑞御免的,对不起,原来我只是一律删除,现在起我一律拖黑,谢谢理解。” 还请大家当个陈年老梗看过就好,切勿当真。

伴随马伯庸多年的老梗还有一个是“陨石坑”。源于他曾写过的一本小说,写到结尾写不下去了,干脆天降陨石砸死了所有人。被誉为“陨石遁创始人”。

有人知乎提问“如果马伯庸上知乎,你最想问他什么问题?”

答:“你挖的那些大坑什么时候填完?不准用陨石填坑。”

马伯庸发布了一条微博,热评第一条就提到了“陨石梗”。来自微博@马伯庸截图

马伯庸另一个知名标签是“段子手”。亲王出手,段子就像海浪一般向读者涌来,出其不意,总能令屏幕那头450万的粉丝笑得险些从凳子上摔下来。

他网瘾极重,得了腱鞘炎也不忍放下手中的手机。

他会利用一切等车,候机的碎片时间在网上遨游。

由于出现在网上的频率实在太高,有网友怼他,天天上网,哪有时间创作?马伯庸也没客气,回了一句“那是你,我一边玩一边就写了”。

他对儿子的教育,也奉行父母那一套—— 散养

不求重点学校第一名,也不求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家里的大书柜放满了各种类型的书籍,想看什么,自个儿去翻,看不懂的,自行琢磨。

教儿子背唐诗,马伯庸有自己的绝招。他和儿子马小烦经常模仿圣斗士战斗的场面相互过招。

普通的“天马流星拳”,被马伯庸改成了“离离原上草”,而马小烦要想赢他,只有对上“一岁一枯荣”才行。一来一回,一首诗背完。

如果要用一个词总结马伯庸,那一定是—— 有趣

他也只愿意写有趣,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不是为了迎合市场潮流,赶风似的创作一部当下火热的古装,宫斗等题材的小说。

对作品的影视改编,他也从不参与编剧的创作,因为他知道,写作和编剧,这是两码事。

每次无所事事的时候,他就会给自己“加戏”。

在脑海里布置一个命题,然后展开想象。比如在沙漠里捡到一吨金子怎么办?在地铁里猜测每个人下一步的行动是什么?

还曾YY了一段由《平凡的世界》里“田晓霞没死”引发的一段懵懂爱情的开场,当然,最终毫无结果。

探班《三国机密》剧组时,马伯庸还跑去客串了一个家丁,本来还设计了别人吐槽他的台词,导演没同意。

据他说,就那个场景,大家前后NG了二十多次。脱下戏服,他就发誓再也不干这事了,做不来。

在戏中客串的马伯庸。图片皆来自网络搜索,版权归其所有。

四年前,有人在知乎提问“马伯庸最好最有趣的作品是什么?”他罕见的没写任何文字,只放了一张儿子的照片。

同样在四年前,有人问“成为一个有趣的人有多重要?”马伯庸回答, 当你是以重要不重要来衡量有趣的话,那有趣也就无趣了。

然后,他就靠卖文和给人讲故事为生了。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