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汉海网,带你进入知识的海洋!

商鞅为什么被处以车裂之刑(商鞅为什么被处死)

方应 分享 时间:

关于商鞅之逝,其根本缘由乃是与秦惠王的私人纷纭。话说当年秦惠王尚是秦国后嗣的时候,因违反秦国法令而遭处罚。原本按照周朝的礼法,礼遵不及庶民,刑罚不及大夫。

秦惠王自然未算犯法,但变法之后的秦国,君主若有过错与百姓同罪,即便是国君之子也不可例外。然而,考虑到他是未来的国君,实施刑罚可能会伤及其身体,这显然不妥。

于是商鞅就采取割去其老师公子虔的鼻子,以替公子的过犯。虽然表面上是割下了公子虔的鼻子,实际上惩罚的对象是秦惠王,于是二者结下了仇怨。

秦惠王登基后,对商鞅进行报复倒也说得过去。然而,就商鞅之终结而言,这并非主要因由。秦惠王之所以终结他的生命,更多是为了给变法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商鞅之去世实质上是变法的延续。换句话说,商鞅推动变法,直至他去世,都不能算是成功。因为商鞅能够顺利进行变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秦孝公的坚定支持,他极力压制了秦国内部反变革的一系列声音。

然而,秦孝公逝世后,商鞅失去了支柱,而那些保守派则不再坐视不动。他们对商鞅可以说是怨恨至极。商鞅的变法措施,诸如明令军功奖励、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创立二十等爵制等,多是针对秦国的旧贵族势力。

奖励军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普通士兵凭此可得封爵,极大激励了秦人参军的愿望,也培养了秦人的军事精神。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则意味着旧贵族无法世代继承祖辈的官职、爵位和封地。

显然,商鞅的变法激发了新的以军功为基础的贵族阶层的诞生,但极大地损害了旧贵族阶层的利益。司马迁曾言:“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者。” 他们站出来反对商鞅,反对变法,秦惠王能怎么办呢?

毕竟他不是秦孝公,无论是在资历还是实力上,他都无法像父亲那样对抗守旧派。即位初期的秦惠王尚未具备能够应对贵族集团和保守势力联手反击的能力。为了保证秦国稳定,秦法不变,秦惠王只得牺牲商鞅。

如果他继续支持商鞅,必然会引发秦国旧势力的抵抗,甚至可能再次陷入内乱。所以商鞅必须离世。一旦商鞅去世,保守派们就没有了攻击目标,更找不到理由来夺回曾经属于自己的权力,变法所取得的成果就不会受到颠覆。

总的来说,商鞅的变法触动了贵族阶层的利益。而在此时,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已去世,为了平息旧贵族阶层的愤怒,新上位的秦惠王下令终结商鞅的生命。更重要的是,变法已经完成,秦国完成了由弱转强的过程,所以商鞅之逝也就显得顺理成章。

事实上,就变法的实际意义而言,商鞅在秦孝公和秦惠王面前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对于秦孝公而言,当时的秦国衰弱不堪,国家急需改革,他需要像商鞅这样的人来助力国家变革。

正所谓“治乱世宜用重典”,商鞅制定法令来规范百姓贵族,并以“严惩轻罪”(即便犯轻微的罪行,也要受到严厉的刑罚)的方式来维护秩序。在当时秦国混乱的环境下,商鞅的严厉措施无疑是最佳选择,事实也证明确实如此。

在商鞅的帮助下,秦国上下“以私下斗殴为羞耻,以为国家立下战功为荣”,多次战胜敌国魏的军队,秦孝公也获得周显王的封号,“孝公十九年,天子致伯。”

秦孝公也实现了自己的承诺,在收复部分河西之地后,封给商鞅于、商十五邑,也由此得名“商鞅”。然而到了秦惠王时代,情况完全不同了。此时的秦国已经强大,各种法令秩序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深入人心。

商鞅的强力政策实际上已不再适应这个时代。换句话说,此时秦国的公民素质已经提高到了不再需要过多制度来维持的程度。商鞅对于秦惠王而言,不再具有变法的价值,他只是一个功臣。

狡兔死,走狗烹,这个定律大多数人都无法逃脱。狡兔死,走狗被淘汰,不仅是因为走狗失去了用途,也有可能是走狗被新的竞争者取代了,不再需要狗的帮助,主人可以自己抓兔子。

对于秦国而言,商鞅变法使其摆脱衰败危机,迅速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最终能够一统天下,其中发挥最大作用的是商鞅的法,而不是商鞅。

法治建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商鞅本人只是作为一个变法功臣存在,考虑到商鞅的年龄,他很难再为变法做出更多贡献。

在这个时候,商鞅对于秦国并非必需。当然,商鞅还有其他价值。就历史来说,商鞅虽然是秦国的伟大功臣,但在当时的秦国,实际上没有多少人喜欢他。首先,那些旧贵族自然是憎恶商鞅的,毕竟是他让自己失去了丰厚的职位。

至于百姓们,虽然商鞅为他们打开了向上晋升的机会,让许多有能力的底层人民走上了历史舞台。但其严酷的法度也让秦国百姓感到恐惧,在他的“严惩轻罪”思想下,秦国百姓整天提心吊胆,生怕哪一天一不小心就被处以极刑。

在许多人看来,他只是一个苛政独裁的官吏。秦惠王将他杀掉,也许不是出于个人意愿,但这绝对是秦国绝大多数人的意愿。更重要的是,杀了商鞅,可以拉拢旧贵族,树立自己的威信。

秦惠文王也是非常聪明有见识的人,他杀害商鞅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但并未废除商鞅的改革。所以商鞅去世后,新的法度并未取消,为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李斯的《谏逐客书》曾写道:“孝公采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百姓生活富裕,国家强盛,人民乐于奉献,诸侯纷纷臣服。” 然而这一切商鞅都未能亲眼目睹。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