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这千古名句误解太深(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什么意思)
从古至今,每当家里的孩子大了以后,父母都会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来催婚。
但实际上,孟子在其著作里说出这句话所表达的并不是没有后代就不孝顺,而是别的意思,这个意思你知道吗?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完整的这句话应该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所表达的意思是:身为领导人的舜在娶妻子的时候没有事先告知自己的父母,这是没有做到身为后辈的本分,是很大的问题。
但在君子的眼里,舜虽然没有“告知”但他的做法与“告知”是没区别的。
因为舜当时娶妻是经过妻子娘家人的考察的,所以说他虽然没有“告知”但他的做法与“告知”没有区别。
但经过时间的流逝以后,这段话经过不断的曲解,最终变成,没有后代是最大的不孝,事实上,这句话之所以被曲解,也是源自古代。
“无后”含义
在东汉的时候,一位名叫赵岐的学者对孟子的著作进行解释,由于当时那个年代信息还不发达,对于文章的注解并不能找到许多参考资料,因此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而赵岐就是在研究文章的时候出现主观想法,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的“后”解释为“子女”的意思。
直接整句翻译成“没有后代是最大的事”,然而实际上,这句中的“后”指的是“没有尽到后辈的本分”,与生子并没有联系。
所以说,一句话说出来很容易,但被理解却很难,因为一千人有一千个想法,不同的想法总会在不知不觉中将一句话扭曲,最终甚至脱离原本的含义。
当然了,孟子的这句名言不止是“不尽到后辈本分”的意思。
在现代研究中发现,这句话还有“目无尊长”的意思,因为在古代不尽到后辈本分,基本就等同于不尊重长辈,所以也有这种意思。
那话又说回来了,既然“无后为大”是没尽到后辈本分的意思,那“不孝有三”又是指的那“三孝”呢?
三孝之道
正所谓“动大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对于古代人来说,孝心是一切的前提,而划分孝道的标准,最早便是从孟子的“不孝有三”开始的。
在孟子的想法中,除了“没有尽到后辈的本分”是不孝之一以外,还有两孝分别是“只知道顺从父母,看见他们犯错不劝说”和“在父母老的时候因为家庭贫困就不出钱养父母”。
这两孝自然也好理解,而且也与实际息息相关。
因为孟子所代表的儒学流传久远,所以在古代被很多家庭奉为真理,也流传了不少关于孝道的故事。
比如在唐朝的时候,就有一位姓杨的乞丐,因为家里实在太穷了,除了种地,在平常时候,他总会上街去各家各户讨饭。
当他讨到饭以后,他虽然感觉饿,但他从不主动吃,而是等到父母吃了以后,自己才吃。
这个时候就有他的邻居问了,他有手有脚的,为啥不自己挣钱养活家里,非要乞讨?对此,他直言,自己乞讨只是丢了脸面。
但父母年事大了,自己外出打工一时回不来,万一出啥事不能及时侍奉他们,后悔是一辈子的事,为此他只能乞讨。
听过他事迹的人都纷纷感叹他是个真孝子,将他的故事流传了下来。
但对于现代人来说,网络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和亲人的距离不再遥远,再也不用担心离家太远会出什么事,良好的治安也让我们可以放心外出。
所以说,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结果,古代的孝心虽然值得肯定,但对于现代人来说,为了所谓“孝”,有手有脚的乞讨可不算是好事了。
小结
正所谓“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对待父母我们要始终保持尊重和忠孝,同时也要真正将品德发扬光大。
孟子的这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虽然被误解,但他所表达的孝心却是真实的,从古至今,我们都不能忘记孝道,将祖宗留下的道德舍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