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汉海网,带你进入知识的海洋!

你的认知缺陷等级决定炮灰等级(炮灰是什么意思网络语)

方应 分享 时间:

所谓“炮灰”,顾名思义,已经“杀身成仁”。

只是成仁的方式,因各种因缘,有所不同。

世间法,均有其因明律。炮灰,多数是因明律里的辅料、陪衬,甚至于,只是人家扬鞭后,惊起的一粒浮尘而已。

因此,炮灰,多有悲剧色彩。但很多时候,又有可悲之人,必有缺陷的宿命论困惑。因之,每每避开这个话题,毕竟,很多悲剧,是经不起剖析的。

一旦扒拉开来,就露出了五脏六腑的本来面目,那副好看的皮囊,就刺啦一下,皱成了皲裂的老树皮。

然而,这就是“炮灰”的底色。

一、第一个等级:无知者,无畏

因为无知,所以无畏。无畏的人,一定死得早。

人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听起来豪气干云。但,最终牛犊只能成为老虎的美餐。

从这句骗人去冲锋陷阵的话来看,怂恿的人,一定是摸清了初生牛犊的属性:

第一、涉世未深,不懂世情纷繁。

第二、血气方刚,容易冲动,好摆布。

于是,滚滚的历史烟尘中,多是这样的人。

或许,只有人到中年,在经历了无数的社会捶打之后,才会稍稍明白,人生若要平安,内心一定要修炼“畏”的功夫。

孔子亦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

畏的背后,是对世情的通达,是对世间法的了然,是自我谨慎谦虚的内养功夫的修炼。

正如《易经》六十四卦,却唯有“谦卦”为吉卦,此中缘由便是如此了。

谦卦,艮下坤上,为地下有山之象。山本高大,但处于地下,就藏起了高大,不张扬,喻人则德行高。

处于第一个等级的人,实际上是对世间法的无知。

无知,却不自知。

认知处于混沌状态的人,说到底是没有主见,没有自我中心思想,因此,再加一点被灌输的善恶、忠奸、是非对错观念,就会死守这种信条,并成为他人手上的“枪”。

二、第二个等级:自认高明,却反被聪明误

自认高明,其实是一种傲慢。有了傲,就容易炫耀、显摆,有了慢,就会看轻别人。

所谓不自重,必无尊重,往往就是发生在这类自认高明的人身上。

处于这一等级的人,往往有超过一般普通人的认知,但是,因为燕雀视角,因为所处环境的低层次,最终,仍然是井底之蛙。

就像上面讲的无知者无畏,其实,这个等级的人,只是在高一个层面上的无知者无畏。

当这类人,发现周围的人,不如自己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太厉害了,他们都是蠢货。

因此,当一个事情发生,他发现这些人都说不到点子上,就会鼻孔哼哼,然后,捋起袖子,一二三四五,抛出自己振聋发聩的见解。

然后,他们才发现,自己居然成为了众矢之的。因为自己的见解,戳中了要害,得罪了人。

一类是利害方,一类是那群他们嗤之以鼻认为的蠢货们。前者,痛恨你撕开遮羞布;后者,恼羞成怒,于是,你的存在就成了他们的肉中刺。

这类人,就是大家常说的,怀才不遇之徒。

所谓不遇,是没人敢和你“遇”。

聪明,不是智慧。聪明,总是要招摇一下的,是要与手段挂钩的。而智慧,却是修行。比如修“谦卦”,就是重要功课之一。

说实话,这类炮灰,就像老子说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但是,这类人,如被有心之人利用,那么,其卫道士的功能就会很强,有点类似于忠实的打手。

三、第三个等级:深谙炮灰等级不同,其价值就不同

正如有些人,当了炮灰不自知,因此,沦为纯粹的炮灰。有些人,自动送上去当炮灰,还津津于自己能耐有多强,而实际不过是自作聪明,最终,那个最蠢的人,是自己。

而第三个等级的人,之所以要高出前两个等级,其本质的区别就是:

我即使要当炮灰,也要待价而沽,也要有一个性价比。

这个等级的人,认知高,懂人性,能看时势。因此,这个处于这个等级的人,如果放在朝堂,要么就是忠臣,要么就是奸臣。

没有办法,一旦进入“炮灰”的身份,就意味着,一定是处于利益纷争的漩涡处。而与利益纷争直接关联的,就是成者王侯,败者寇。

争到最后,站着的,一定会说躺着的是奸邪。

比如秦桧与岳飞的公案,秦桧千秋万代被唾骂,难道是秦桧一定要害死岳飞?不见得,只不过是秦桧看到了宋高宗赵构最真实的内心,及其恐惧,因此,主动成为了赵构主降派的总代理。

这是一场政治游戏,秦桧选择了苟安的皇权,作为背书。而选择主站的岳飞,功高盖主,深得民心,敌军只知岳家军,又怎能不被忌惮?

在这场游戏中,秦桧在当时,以炮灰之姿,收获了权势。以历史评判而言,这种胜利,是非正义的。

因此,处于高认知等级的炮灰,在个体,图的是功名利禄,在时代,却有可能改写历史。

记得孔子评价他最得意的几个学生时,说到子路,是“由也不得其死然!”意思是子路将来不会好死,说子路一定是会成仁的。

为什么?

因为子路是“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就是干了再说的性子。孔子骂他为“贼夫人之子!”也是担心其学问修养不够,过于自信傲慢,自以为是豪侠,实则不过是成仁。

最终,子路的结局,一如孔子所料。

221381